氢能“独角兽”勇闯港交所

氢能“独角兽”勇闯港交所

继两年多前撤回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文件后,氢能“独角兽”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能源”)又转战港交所。近日,据港交所官网披露,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能源”)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作为国内氢能源燃料电池系统龙头企业,重塑能源与一汽解放、东风汽车、丰田汽车等国内外知名车企建立了深入的合作。此外,重塑能源也并不缺资本关注,红杉资本、IDG资本、中石化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均是其股东。

近年来,在能源转型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氢能产业站上“风口”,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宠儿”。此次重塑能源勇闯港交所,能否成功?

从A股转战港股

资料显示,重塑能源是一家领先的氢能科技企业,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装备及相关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并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氢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服务。

早在2021年3月,重塑能源在科创板的IPO申请被上交所受理。根据彼时披露的招股说明书,重塑能源原计划公开发行股份不超过2166.54万股,募资20.17亿元。拟募投项目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建设项目、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同年8月,重塑能源在完成上交所的第二轮问询回复后,突然撤回了上市申请。

彼时《中国能源报》记者曾就突然撤回上市申请向重塑能源发去采访函,对方回复称:“公司结合当前的行业现状、市场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出于长远规划的考虑,主动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并最终做出本次撤回IPO申请的决定。”

时隔两年多,重塑能源于近日正式转战港交所。最新的招股说明书中显示,根据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已售重卡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输出功率计,重塑能源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按截至2023年9月30日已售安装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汽车的累计行驶里程(约1.68亿公里)计,重塑能源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

从拟募资用途上看,重塑能源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装备的研发及扩产、海外市场业务拓展等。

估值已超百亿元

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猛,在资本市场颇受青睐,重塑能源亦不例外。根据招股说明书,自2015年成立以来,重塑能源已获多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近40亿元,其中不乏红杉资本、IDG资本等知名机构及中石化资本、一汽解放集团等产业资本加持,目前估值已超百亿。

根据披露,2017年7月,重塑能源完成Pre-A轮融资及A轮融资,募集资金约2.2亿元,主要由春阳资本及惠洋资本投资。2019年6月,重塑能源迎来B轮融资,募集金额3.33亿元,由挚信资本领投,君联资本、博华资本等机构也参与投资。同年8月,中石化资本以约4.92亿元投资入股,成为重塑能源第二大股东。

2020年9月,重塑能源改制为股份公司,同时迎来7.17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含郑州云杉、水木氢源、德载厚启成、惟明创投、凯辉基金、东方电气等。

2022年,重塑能源完成了E-1、E-2两轮融资,合计募集资金约21.7亿元。其中E-1轮融资金额16.98亿元,投资机构众多,包括国家制造业基金、宇通客车、中津创新、红杉瀚辰、温州浙民投、高瓴裕润等。E-2轮融资则由一汽解放投资4.8亿元,获得增资完成后约4.43%股份。以此计算,重塑能源E轮投后估值超100亿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目前,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创始人林琦,持有公司14.55%股权,中石化资本则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也是最大的机构股东,持有重塑能源14.33%股权。

商业化难题待解

尽管众多“明星资本”加持,但由于氢能产业整体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商业化难题待解。

招股说明书显示,重塑能源最大收入来源为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分别占2021年、2022年及2023年9月30日止9个月总收入的98%、94.9%、及94.6%。其中,报告期内,该公司旗下配有燃料电池电堆的燃料电池系统销量分别为639台、790台及230台。

根据披露,2021 年、2022年及2023年前9个月,重塑能源实现收入分别为约5.24亿元、6.05亿元及 2.19亿元人民币;同期的毛利分别为0.618亿元、0.498亿元、0.347亿元,但同期的净亏损分别约为6.54 亿元、5.46亿元及4.6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重塑能源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68亿元、-7.28亿元、-6.25亿元。

事实上,这并非重塑能源一家企业正面临的难题,目前其他氢能企业也多处于亏损状态。以“氢能第一股”亿华通为例,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亿华通2023年亏损2.26亿元,2020年—2022年,公司也分别亏损2252.36万元、1.62亿元、1.67亿元。于去年12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国鸿氢能,也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2022年,国鸿氢能分别亏损约2.15亿元、7.03亿元、2.73亿元。公司最新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亏损约4.04亿元。

可见,商业化问题是目前氢能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重塑能源此次勇闯港交所能否顺利?本报将持续关注。

氢能“独角兽”勇闯港交所

本文转载自中国能源报,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头条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4年4月10日 09:13
下一篇 2024年4月10日 09:32

相关推荐

  • 国内首个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8月6日,“绿色燃料”研讨会暨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体成立仪式在长春榆树市举行。在与会领导嘉宾的见证下,榆树市副市长马光辉代表榆树市人民政府和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总投资214亿元的绿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投资协议。签约仪式上,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与多家公司代表进行了签约。在长春市委市政府和中国能源研究会支持和指导下,“长春市绿色燃料创新联合…

    2024年8月9日
    16200
  • 产值规模达150亿元!嘉兴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8月1日,嘉兴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以下为原文 关于对《关于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锻造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智造创新强市建设,现将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代为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

    投融资 2024年8月7日
    18400
  • 氢燃料汽车的味道!现代NEXO成本高吗?氢能源开起来到底什么感觉?试驾现代NEXO

    购置税优惠经销商报价车主点评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的当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这几年确实受到了很多关注。然而,有这样一种能源方式,其实是极其高效和环保的,没错,那就是氢燃料。此次来到在上海嘉定汽车城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 2020,来到现代汽车展台,详细了解现代汽车在氢能方面的发展理念。同时,我还试驾了一款在国内可以说是极为稀…

    2023年6月26日 上市企业
    28810
  • 吕梁氢能产业集聚成链全面起势

    原标题:脱“碳”换骨 “氢”启未来   吕梁氢能产业集聚成链全面起势   本报讯 (记者 付永文) 春回大地,机声隆隆。连日来,位于吕梁经开区新材料园区内的氢燃料商用车整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线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一辆辆全新的氢能商务车从流水线驶出,即将走向广阔市场。这家由美锦集团投资建设的新能源制造企业,一期一阶段氢燃料商用车核心零部件项目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试生…

    投融资 2023年5月4日
    27900
  • 加速镁基固态储氢产业化,氢枫(中国)与宝武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1月12日,氢枫(中国)与宝武镁业镁基固态储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宝武镁业总部圆满举行。双方聚焦高密度、高安全性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围绕镁合金储氢性能优化、镁丸安全加工、镁合金材料回收以及镁基固态储氢应用等达成战略合作。

    2024年1月15日
    28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