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独角兽”勇闯港交所

氢能“独角兽”勇闯港交所

继两年多前撤回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文件后,氢能“独角兽”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能源”)又转战港交所。近日,据港交所官网披露,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能源”)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作为国内氢能源燃料电池系统龙头企业,重塑能源与一汽解放、东风汽车、丰田汽车等国内外知名车企建立了深入的合作。此外,重塑能源也并不缺资本关注,红杉资本、IDG资本、中石化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均是其股东。

近年来,在能源转型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氢能产业站上“风口”,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宠儿”。此次重塑能源勇闯港交所,能否成功?

从A股转战港股

资料显示,重塑能源是一家领先的氢能科技企业,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装备及相关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并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氢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服务。

早在2021年3月,重塑能源在科创板的IPO申请被上交所受理。根据彼时披露的招股说明书,重塑能源原计划公开发行股份不超过2166.54万股,募资20.17亿元。拟募投项目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建设项目、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同年8月,重塑能源在完成上交所的第二轮问询回复后,突然撤回了上市申请。

彼时《中国能源报》记者曾就突然撤回上市申请向重塑能源发去采访函,对方回复称:“公司结合当前的行业现状、市场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出于长远规划的考虑,主动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并最终做出本次撤回IPO申请的决定。”

时隔两年多,重塑能源于近日正式转战港交所。最新的招股说明书中显示,根据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已售重卡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输出功率计,重塑能源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按截至2023年9月30日已售安装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汽车的累计行驶里程(约1.68亿公里)计,重塑能源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

从拟募资用途上看,重塑能源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装备的研发及扩产、海外市场业务拓展等。

估值已超百亿元

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猛,在资本市场颇受青睐,重塑能源亦不例外。根据招股说明书,自2015年成立以来,重塑能源已获多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近40亿元,其中不乏红杉资本、IDG资本等知名机构及中石化资本、一汽解放集团等产业资本加持,目前估值已超百亿。

根据披露,2017年7月,重塑能源完成Pre-A轮融资及A轮融资,募集资金约2.2亿元,主要由春阳资本及惠洋资本投资。2019年6月,重塑能源迎来B轮融资,募集金额3.33亿元,由挚信资本领投,君联资本、博华资本等机构也参与投资。同年8月,中石化资本以约4.92亿元投资入股,成为重塑能源第二大股东。

2020年9月,重塑能源改制为股份公司,同时迎来7.17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含郑州云杉、水木氢源、德载厚启成、惟明创投、凯辉基金、东方电气等。

2022年,重塑能源完成了E-1、E-2两轮融资,合计募集资金约21.7亿元。其中E-1轮融资金额16.98亿元,投资机构众多,包括国家制造业基金、宇通客车、中津创新、红杉瀚辰、温州浙民投、高瓴裕润等。E-2轮融资则由一汽解放投资4.8亿元,获得增资完成后约4.43%股份。以此计算,重塑能源E轮投后估值超100亿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目前,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创始人林琦,持有公司14.55%股权,中石化资本则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也是最大的机构股东,持有重塑能源14.33%股权。

商业化难题待解

尽管众多“明星资本”加持,但由于氢能产业整体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商业化难题待解。

招股说明书显示,重塑能源最大收入来源为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分别占2021年、2022年及2023年9月30日止9个月总收入的98%、94.9%、及94.6%。其中,报告期内,该公司旗下配有燃料电池电堆的燃料电池系统销量分别为639台、790台及230台。

根据披露,2021 年、2022年及2023年前9个月,重塑能源实现收入分别为约5.24亿元、6.05亿元及 2.19亿元人民币;同期的毛利分别为0.618亿元、0.498亿元、0.347亿元,但同期的净亏损分别约为6.54 亿元、5.46亿元及4.6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重塑能源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68亿元、-7.28亿元、-6.25亿元。

事实上,这并非重塑能源一家企业正面临的难题,目前其他氢能企业也多处于亏损状态。以“氢能第一股”亿华通为例,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亿华通2023年亏损2.26亿元,2020年—2022年,公司也分别亏损2252.36万元、1.62亿元、1.67亿元。于去年12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国鸿氢能,也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2022年,国鸿氢能分别亏损约2.15亿元、7.03亿元、2.73亿元。公司最新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亏损约4.04亿元。

可见,商业化问题是目前氢能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重塑能源此次勇闯港交所能否顺利?本报将持续关注。

氢能“独角兽”勇闯港交所

本文转载自中国能源报,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4年4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10日

相关推荐

  • 钯与钒牵手!俄罗斯教授发现提纯氢气的最佳搭档

    氢是未来能源之光,同时也是参与工业流程用于减碳的要素。但是在自然界中几乎找不到纯氢,我们不得不采用各种化学方法,从化合物中提取纯氢。 提纯氢气成为氢能产业中一大关键技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已经想出来了各种工艺路径。其中提纯效果最好的是金属膜,常用到的金属是钯,但这种金属实在是太稀有了,比常常被抱怨含量稀少的催化剂贵金属铂还要稀少。 克服这种价格上的惆怅,…

    2024年7月25日
    13100
  • 首艘“氨-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闽江试航成功

    在“双碳”背景之下,发展船用清洁能源是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福大紫金将持续开展氨氢船舶动力系统研发与优化,以“氨-氢”等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打造“绿色船舶”,驱动海上船舶新技术研发,助力化石燃料船舶向零碳燃料船舶转型,为保障国家能源环保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16200
  • 储能最新要求4月1日起施行!

    1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8号。《电能质量管理办法(暂行)》已经2023年12月26日第7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4月1日起施行。

    2024年2月19日 前瞻报告
    23400
  • 2023那些振奋人心的科技成果

    百年变局之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探月探火、载人航天、“天眼”远望、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当前,中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2023年,中国科技“热词”不断涌现,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斩获重…

    2023年12月27日 上市企业
    20100
  • 成本下降推动制氢经济性显现,绿氢项目有望迎来开工潮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据各地政府发布的相应氢能政策规划,绿氢产能合计规划量在2025年、2030年、2035年将分别达到100万吨、100万吨、250万吨。而当前已落地绿氢项目产能仅为5万吨。

    上市企业 2024年1月22日
    20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