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直接裂解制氢技术,成熟吗?

当我们提到甲醇制氢时,国内外最常规的技术是甲醇+水重整制氢,也叫甲醇裂解制氢,或者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MSR),类似天然气制氢(SMR,Steam Methane Reforming,烃类蒸汽重整)。

知识点

甲醇水制氢技术:反应式为CHOH + HO → CO + 3H,该反应整体为吸热反应,因此一般通过导热油(240-280℃)进行加热,可以直接在反应器中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最大化的生成氢气,后续通过变压吸附或者膜分离技术分离氢气。

甲醇直接裂解制氢技术:顾名思义,反应不含有水,即直接甲醇汽化后,进行干裂接(催化剂作用下),CHOH → CO + 2H,该反应也是吸热反应,只是说,反应的产物并不是氢气和二氧化碳,而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

甲醇直接裂解技术是否成熟?

先说结论:甲醇催化裂解,本身技术上可行,但是国内外以制氢为目的领域几乎无人用?为什么呢?

甲醇直接热裂解和甲醇水重整制氢的区别

1. 反应原理与产物组成

参数甲醇直接裂解制氢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
核心反应式CH₃OH → CO + 2H₂CH₃OH + H₂O → CO₂ + 3H₂
主要产物组成H₂ 66.7% + CO 33.3%H₂ 75% + CO₂ 25% + CO <1%
反应热力学性质强吸热(ΔH = +90.7 kJ/mol)弱吸热(ΔH = +49.5 kJ/mol)
副产物特点CO含量高,难分离CO₂为主,易分离利用

经过计算分析:

  • 原料消耗:同样生成1kg的氢气,从原料角度来看,选择甲醇水制氢(水能提供1个氢气分子),需要的原料甲醇6-6.5kg;但是如果用甲醇直接裂解,则需要9-11kg;当从原料消耗上,甲醇直裂解消耗太大,几乎翻倍,原因是因为前者有水加持,后者直接裂解一氧化碳,未进一步生产氢气。
  • 汽化及反应热:甲醇水裂解制氢反应,生产1kg的氢气,消耗的热量(利用完转化反应气的余热之后,额外需要的汽化和反应热)~9-10kW,而甲醇直接裂解需要的热量~11-12kW,可见甲醇直接裂解制氢,从节能方面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呢,因为甲醇制氢中最常见的两个反应式:CHOH → CO + 2H是强吸热反应,而后者CO + HO → CO + H是放热反应,反而可以抵消一部分热量需求。

举例:生产1000标方的氢气,如果是选用甲醇直接裂解,选用电加热器,则电加热器需要提供的理论输出热量至少为:1000kW以上。基本上,选用电加热器生产氢气,生产1标方氢气,至少消耗1度电。(不管哪种生产工艺)

2.工艺条件与技术要求

参数直接裂解水蒸气重整
反应温度280–320℃230–260℃(操作更温和)
操作压力0.9–2.0 MPa1.0–5.0 MPa
催化剂铜基催化剂(Cu/ZnO/Al₂O₃),易硫中毒铜基催化剂(同左),抗毒助剂更成熟

3. 经济性与成本对比

指标直接裂解水蒸气重整
原料成本占比甲醇占制氢总成本70%以上单位H₂甲醇消耗更低
净化成本高(CO分离成本高)低(CO<1%,PSA提纯简单)
综合成本
适用规模中小规模(<100 Nm³/h)可扩展至60,000 Nm³/h

结论

  1. 甲醇直接裂解制氢和一氧化碳,小规模化利用,技术可行,但国内外项目不多。
  2. 如果目的是生产氢气,那肯定首选甲醇水裂解制氢,因为单位甲醇消耗的情况下既能生产更多的氢气,又能减少能耗,同时氢气的收率也较高,氢气和二氧化碳容易分离。
  3. 如果选用电加热器进行氢气生产,电耗均不低于1kWh/标方氢气,所以单位氢气的成本会比较高,除非电价极低,如不到0.1元/kWh;
  4. 甲醇直接裂解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气(CO+H),也就是常说的HyCO,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提取高附加值的CO,但是目前国内外,单独建设甲醇裂解制合成气的项目并不多,原因主要是催化剂使用寿命受限,容易积碳失活。此外,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分离成本极高,需要用到锂分子筛,且消耗大量压缩机功耗,最后生成出来的一氧化碳成本不低。

本文转载自氢链2040 竹杖芒鞋,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头条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5年6月3日 14:44
下一篇 2025年6月5日 09:44

相关推荐

  • 首艘“氨-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闽江试航成功

    在“双碳”背景之下,发展船用清洁能源是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福大紫金将持续开展氨氢船舶动力系统研发与优化,以“氨-氢”等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打造“绿色船舶”,驱动海上船舶新技术研发,助力化石燃料船舶向零碳燃料船舶转型,为保障国家能源环保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3年12月27日
    24600
  • 比亚迪获电解槽专利;小米研发氢燃料电池车?

    发布会上,雷军宣布发布小米汽车首款车型xiaomi SU7,定位C级高性能超跑。雷军表示,作为一款电动智能车,电动技术是其基础,小米发布了三项“硬核”技术,包括小米超级电机、CTB一体化电池技术以及9100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

    2024年1月22日
    27300
  • 世界首艘氢动力拖船在比利时投入运营

    欧盟每年消耗氢气总量约为800万吨,占全球氢能需求的9%。但欧盟生产的氢气大多来自天然气,会产生大量碳排放物,直接影响减排目标。此外,由于制造氢气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这对受地缘政治影响,电力价格攀升的欧盟来说是也一个考验。从目前来看,欧盟氢能的发展之路依然充满未知性,距离大规模商业应用尚待时日。

    2023年12月15日
    26600
  • 氢能:政策引领,风光氢一体化项目不断落地

    (关注以下投资趋势:1)制氢技术领域,未来重点关注电解槽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技术突破情况;2)储运技术领域,未来重点关注氢能储运装备材料的迭代升级和氢储运装备设计制造的创新情况;3)燃料电池领域,未来重点关注通过工艺改良、构建自动化产线、新材料研发等方式,协同关键核心零部材持续优化,促进生产成本下降。)

    2024年2月18日
    26900
  • 氢能源汽车要突破,机会在哪里?

    【环球时报赴厦门特派记者 邢晓婧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潘小多】“共创共赢——中日氢能源产业合作论坛”日前在厦门大学举行,中日两国产学研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就氢能源汽车、氢能源技术领域合作等话题展开讨论。《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中日两国都在氢能源领域持续投入产业研发,开拓市场应用。氢能作为“绿色零碳”的重要清洁可再生能源,因其使用过程几近无任何污染,近…

    2023年6月19日
    3121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