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观察丨三类海洋氢能开发场景具备较高可行性

向深蓝探寻碧波万“氢”

——海洋氢能开发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观察

海洋氢能是指利用海洋资源(如海水、海上可再生能源等)生产、储存或利用氢能的技术路线与产业体系。近年来,海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新前沿,正成为全球低碳转型战略的重要支柱。

日前,由中国氢能联盟主办的CIHC2025国际氢能大会分论坛——海洋氢能开发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共商共议,推动海洋氢能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与产业协同,构建中国海洋氢能发展新格局。

“海洋氢能是关乎我国能源革命和海洋强国建设相互交融的战略性命题,是挖掘海洋能源、资源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刘玮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绿色航运业起步提速的背景下,海洋氢能大有可为,但当前,全产业链创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场景应用等方面还存在难题尚待破解。

国际绿色航运为海洋氢能开发利用破题

近年来,随着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逐渐趋向深远海,海洋氢能被视为深远海风电大规模开发的重要破局点。

深远海区域指离岸距离超过50千米、水深大于30米的海域。刘玮指出,近年来,我国近海资源在竞争性配置下所剩不多,未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向深远海挺进已是大势所趋。

“我国近海与深远海风能资源禀赋差距显著,约65%的风能可开发资源位于深远海,达到20亿千瓦,是近海风资源的5倍。但受制于经济性与技术性的双重挑战,目前深远海风电资近开发利用率尚不足0.5%。”刘玮说道。

因此,如何高效开发深远海风电资源,以及是否仅依赖电力输送这条单一路径,成为深海能源开发的关键议题。

国际绿色航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已发布的绿色航运走廊倡议已超60项,以绿氨和绿醇作为主要绿色燃料进行需求测算,预计至2030年,绿色燃料的需求量将超过300万吨。到2050年,这一需求有望增长至1.3亿吨,全球氢及氢基衍生品的贸易量预计在2025年将突破5亿吨。

“以绿色甲醇为例,全球新型绿色燃料船舶订单量持续攀升,过去两年累计已超160艘。这一趋势进一步印证了未来绿色燃料的市场需求。”刘玮补充。

可以预见,随着绿色航运的发展,以绿氢为基础的绿色燃料研发将成为海洋能源开发的一条重要路径——即将深远海区域新能源就地转化为氢基绿色燃料,实现海洋氢能的就地消纳、航运加注和运输。

“与陆上制氢相比,海上风电制氢设备利用时长更高,达到约每年3500小时,若结合太阳能风光同产,将支撑起万亿级的绿氢氨醇产能。”中集集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吕国爱说道。

三类海洋氢能开发场景具备较高可行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国际海洋氢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海风制氢这一产业链上游环节,仅仅实现了由新能源向氢能产品的初级转化,未能有效对接绿色航运等更具潜力的消费场景。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氢能办公室副主任朱佳琪指出,海洋氢能只有通过与海上应用场景的深度衔接与整合,才能真正推动其实现规模化发展和价值再造。

刘玮指出,当前整个海洋开发体系还处于较为初期的技术体系分解与探索阶段,但大致可分解为三个核心环节:原料获取、能源转化及供应体系。基于这一技术体系与商业化应用场景的结合想象,有三类开发场景具备较高可行性。

其一是近岸“半海半陆式”海风陆制的开发场景——利用近海风电等新能源为沿海化工园区提供绿电,实现海上能源在陆上的能源转制与产品开发。

“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2024年氨能总消费量超1000万吨,随着化工、钢铁等行业低碳转型,将带动当地绿色氢氨醇需求大幅増长,海风陆制将有力支撑近海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刘玮说。

建设远海“全海式”海上氢氨醇综合能源枢纽则是一条进阶路径。

借助远海的海上新能源资源,在人工岛屿上开展制氢氨醇业务,同时提供绿色燃料的就地存储、运输与加注,实现海上能源向海上绿色燃料的就地转化与分销,规避远海新能源难以长距离运输与低成本应用的问题,打造海上氢能一站式综合业务。

在建造海洋氢能枢纽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深远海氢能全面供应体系是海洋氢能产业成熟发展的终极构想。

“随着海上制氢与绿色燃料储运技术的成熟,可探索深远海天然岛礁的开发利用,降低开发成本,建设零碳岛屿,以丰富的天然岛礁资源进一步支撑海上氢能全面发展。”刘玮补充。

推动构建“基础研究—工程转化—场景验证”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海洋氢能的发展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制氢技术、标准法规制定等方面仍有向上突破的空间。

吕国爱指出,我国陆上碱性电解槽技术较为成熟,但其应用于海上制氢场景仍存在不少挑战——电解槽如何应对海面波动颠簸?怎样减少体积以适应海上平台较高的占地成本?又该如何拓宽对不同水质的耐受程度?这些问题还有待学界与产业界解答。

另一方面,我国氢基产品认证标准体系尚未与国际市场实现同步。“未来如何推动标准体系的构建、做好同国际市场的衔接,实现海洋氢能及氢基产品的全球范围贸易流通,才是支撑海洋氢能实现真正商业化最重要的基础。”刘玮说。

上述问题如何破解?与会专家给出的答案不约而同——

从技术装备维度,应推动构建“基础研究—工程转化—场景验证”创新体系,规避三者的割裂状态,使海洋氢能发展从头至尾实现基础研究、工程化以及商业化的融合贯通和一体化推进。同时,支持设立海洋氢能重大专项,聚焦关键装备国产化突破,建立国家级海洋氢能装备检测认证平台,推动相关海洋氢能制储运装备更加集约化、模块化开发。

从标准与产业维度,为促进海洋氢能的国际贸易与碳市场衔接,亟需建立跨国认证体系及统一的法律框架。完善海洋标准体系与专项标准建设,探索蓝碳核算与氢能碳汇交易规则,积极参与并主导ISO海洋氢能标准制定,推动国际认证互认机制,确保氢能产品合规流通。

记者:雷歆蕊 周倜然

来源:中国电力报

编辑:高慧君

中能观察丨三类海洋氢能开发场景具备较高可行性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力报,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 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 到2025年奖励政策退出后,49吨氢能重卡/氢能乘用车等运营成本仍有机会与传统车型竞争

     2023年7月5日-7日,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FCVC 2023)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以“示范引领 氢启未来”为主题,形成发展共识,实现产业共赢。 在7月7日上午举办的“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分论坛”上,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作了题为《聚力以至广大 深耕以尽细微》的精彩演讲。他以“产业迎来全面发展窗口期”、“提质降本助推高质量…

    2023年7月17日
    24400
  • 绿色甲醇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万亿氢能产业赛道迎来“新解法”

    绿色甲醇又称“液态阳光”,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绿氢,再由绿氢加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的清洁能源。合成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该技术的突破也源于研究团队开发的两项创新技术——一是先进的规模化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二是高选择性、高稳定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催化技术。在创新技术的支撑下,绿色甲醇合成技术为氢能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2024年1月18日
    19400
  • 共话全球化之路,推动氢能产业链融通发展

    近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办、宝山区科委协办、上海科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极高氢能共同承办的2024年“创·在上海”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氢能产业链全球技术发展主题峰会在上海宝山成功举办。 本次峰会主题为“新质加速 氢动全球”,共吸引了国内外氢能产业的顶级专家学者、行业翘楚、领军企业和机构负责人、科创企业代表等近300人齐聚…

    2024年7月22日 投融资
    10800
  • 氢能产业“链主”企业美锦能源:锚定“双碳”目标 “氢”装上阵

    锚定“双碳”目标 “氢”装上阵 ——探访我省氢能产业“链主”企业美锦能源 6月14日,位于清徐工业园区的美锦华盛化工有限公司,一辆运输焦炭的重卡正停靠在门前等待加氢——近百辆氢燃料重卡,承担起清徐工业园区的物流重任。 “领跑”氢能应用 美锦华盛化工有限公司是美锦能源旗下企业,该公司7.65米焦炉,年产焦炭能力达385万吨。现场看到,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经过除…

    上市企业 2023年6月16日
    18600
  • 又一PEM制氢企业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今年10月刚成立

    近日,北京氢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领域投资的头部机构中科创星,Scale Partners势乘资本担任长期产业资本顾问。
    此次融资主要用于从催化材料、膜电极到电解槽及系统的整套技术研发、首期产能建设、兆瓦级大功率电解槽生产及市场拓展。
    氢羿能源成立于2023年10月,聚焦PEM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及配套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由国内少有的具备全套PEM电解水制氢完整技术的团队创立,低贵金属催化材料技术达到工业应用水平。

    上市企业 2023年12月18日
    16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