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相关会议“氢”音绕梁,聚焦氢能产业推广发展难点,有超过30位参会人员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内容涉及扩大燃料电池示范应用范围、氢能全产业链降本增效、强化政策支持、氢能产业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等。

“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高歌猛进,谁又将站在行业制高点?

这其中,技术突破和落地应用是两大关键点。技术突破起到“顶天”的引领作用,而落地应用则是“立地”的支撑。

跨越能源变革关口,“氢能热”引领绿色转型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调整能源结构这个“牛鼻子”,切实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氢能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此,我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加氢站逐步落地】

自2019年起,氢能被写入全国相关工作报告,氢能产业也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2022年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

与国家同步,地方政府也纷纷发布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优秀氢能产业链企业,共促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国内氢能产业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

古语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氢能产业的发展也要放眼全球,不能“孤芳自赏”。

尽管“氢能热”如火如荼,但我国氢能产业目前仍处于政策扶持及市场培育阶段,氢能应用场景有待丰富、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尤其是某些关键零部件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行业企业仍需继续努力。

100%技术自主,氢能产业提质降本让“空想”变成“可能”

氢能产业化发展一大难关在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上,我国与国际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过度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阻碍氢能的大面积应用。

2023年全国相关会议上,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等代表提出,技术突破、增强产品国产化率、全面扩大氢燃料电池的示范应用,才能有效降低氢燃料电池整体成本。

作为长城控股旗下氢能赛道的唯一主体,未势能源深谙此道。

熟悉氢能产业的人都知道,长城集团是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整车企业之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未势能源传承了集团多年的技术与市场积淀,依托强大的研发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建设能力,积极推进氢能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

2021年,未势能源强势推出一套国际领先的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包含1整套车规级研发体系,3大技术平台和5大性能优势,涵盖了氢能燃料电池系统、车载储氢系统及核心关键部件。

未势能源通过氢电平台(HE)、电堆平台(HS)、储氢平台(HP)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及核心组件、Ⅳ型储氢瓶、阀门、氢安全、液氢工艺”六大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100%,多项技术均突破了“卡脖子”的行业痛点。

突破无止境,创新赢效益。在氢能技术的研发方面,未势能源还在持续不断地实现技术突破。

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

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具备质量功率密度760W/kg、最高效率达60%、寿命超15000小时等高品质性能,是首款采用“混动”氢循环技术开发的创新性产品,冷启动、耐久性、大功率、高集成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众所周知,燃料电池向大功率方向迈进是行业发展趋势,而未势能源能够开发出大功率产品也是技术实力最强有力的证明。

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从100kW到200kW,也将会更适合长途重载运输长时间运行、高负载率和持续高速等工况需求。

仅仅如此还完全不够,在液氢领域,未势能源也很早就开始了布局。

未势能源以液氢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开发为产品核心,把突破口首先选在车载液氢储供方面,并紧密结合重卡和内河船舶等重载交通工具对氢燃料的需求,开发了由液氢气瓶、管路系统、气化器、支架等部件组成的大容量车载液氢供气系统,实现了大容积液氢瓶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年度评估成果发布会上,未势能源凭借“车载液氢超临界压力储供氢技术”成功上榜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2022年度标志性技术成果”。

要知道,类似“车载液氢超临界压力储供氢技术”这样的液氢技术一旦实现产业化,便可以大幅提升储运效率并降低储运成本,为中长距离的氢能运输提供技术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以未势能源为代表的企业布局液氢技术,也有助于液氢装备国产化,推动液氢民用商业化,进而推动整个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技术突破仅仅只是为了推动行业的发展吗?当然不是!

它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可以为氢能产业的发展降本。这对当前因高成本而推广规模不大的氢能产业来讲可谓“正中下怀”。

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未势能源阀门系列

以储氢系统为例,氢燃料汽车真正进入产业化,需要70MPaIV型储氢瓶的推广应用。

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70MPaⅣ型储氢瓶全系产品均已实现关键核心技术100%自主可控。首创性的采用预浸带“干法”缠绕工艺、攻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创新性结构设计,在科学的安全系数下做到极致轻量化,打开降本增效新空间。

不光是70MPaIV储氢瓶,相较于低压储氢系统,70MPa产品氢用阀门成本占比更高,市场上70Mpa减压阀仍以进口为主,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和高价压力。

未势能源自研70MPa减压阀,兼具国内、国际两大权威认证。通过创新“结构小型化、模块集成化、材料轻量化”设计,成本相较以往下降幅度达40%左右,在行业内率先向下突破万元关卡。

此外,未势能源还在氢用阀门领域持续创新“扩列”,高压储氢阀门、低温液氢阀门、加氢站专用阀门等系列产品创新成果突破30余款,实现氢用阀门全品类覆盖,推动氢用减压阀进入“千元时代”,产品性能表现也绝不逊色于国外同行。

产业实干“家”,未势能源撬动氢能商业“杠杆”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落地,氢能产业自然也不例外。

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锦龙等表示,应该以加快市场应用推广为牵引,推动氢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未势能源技术、应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凭借自身技术、资源优势,聚焦燃料电池与储氢两大系统,未势能源打造了全产业链、全场景、全领域一体化的高效氢动力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围绕陆运交通、船舶、热电联供、储能四大应用领域开展示范应用,不断助推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进程。

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搭载未势能源自主研发动力的氢能重卡】

2021年8月,100辆搭载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的49吨氢能重卡在保定技术中心规模亮相,并投入“容易线”用于雄安新区建材通道容易线砂石料运输工作。

这是全球第一个百辆级49吨燃料电池重卡项目。未势能源的贡献举足轻重。

可喜的是,整车已安全运营一年半,助力雄安新区“打造新区绿色交通体系”、“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创新高地”、“建设绿色低碳之城”。

“容易线”之后,未势能源便开启了推动氢能产业落地的“狂飙”。

2022年6月,搭载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11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和35MPa储氢系统作为核心动力源的新长征1号气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发布。

同月,未势能源又与荣程新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在华北地区推广“千辆级”钢铁物流运输重卡,联合开展钢铁行业深度减碳攻坚行动。

今年2月,未势能源与长征汽车、河钢工业技术规划200辆氢能重卡项目,首批20辆已经投运。

光是路上跑的车远远不够,海上飘的船、屋里的取暖用电也要乘上“氢”风。

2021年,未势能源携手蠡湖股份、大连海事大学、海大清能船舶,共同开发“中国第一艘氢燃料电池交通艇”,未来规划在大连沿海海域进行航线运营测试。

此外,以保定爱情地产项目为主展开研发,由未势能源参与的热电联供系统入驻“地源热泵+氢能建筑+光伏技术”综合性科学城,前期预计使用80kW燃电系统,额度综合效率(热+电)可达 80%以上。

上述一系列的“大动作”都显示出一个真相——未势能源在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方面动了真格。

动真格、爱较真,未势能源与氢能产业真的“杠起来”!

最为要紧的是,未势能源已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秀合作伙伴,打造出了集“原材料开发+产品研发、生产+核心技术攻关+氢能装备检测+应用场景落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力争打造国内第一个氢能商业化应用场景。

氢能这条“大船”已然起航,未来还将面对更多的惊涛骇浪。

如未势能源这般,代表中国氢能产业自主创新力量的崛起,必将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生“金”

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战胜惊涛骇浪,乘风破浪。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发布者:xhbeiji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ngtx.cn/archives/6242

(1)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3月20日 13:25
下一篇 2023年3月21日 12:35

相关推荐

  • 中国旭阳集团(01907)国际化布局飞轮效应凸显 延申布局氢能构建可持续未来

    旭阳集团将继续完善自身的ESG合规管理架构,落实ESG的管控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ESG表现,实现ESG的外化价值以及内生驱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实现“世界领先的能源化工公司-创新引领未来”的愿景目标。

    2024年2月5日 上市企业
    27200
  • 习总书记:氢能作为未来产业之一,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9月11日,工信微报公众号转发了一篇新华社评论文章《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说实话,氢能汇小编也是眼前一亮。氢能利用虽然年代更早,但氢能源真正作为新能源之一走入国家经济体,并逐渐健全产业链,还是始于习总书记“双碳”目标的提出。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发展氢能可以大量替代化石能源、优化其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系统弹性,是推…

    上市企业 2023年9月12日
    40200
  • 安全成万亿氢能产业链的真正命门,汉威科技氢气安全方案护航行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氢能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共同选择。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不仅像石油一样可以同时满足热能、电能、交通燃料三大能源层次的需求,而且氢能燃烧产物只有水,清洁无污染,可以实现零碳排放。

    2023年12月21日 上市企业
    26500
  • 京津冀建设氢能产业生态体系

    在加氢机前停车,工作人员插入加氢枪,十来分钟之后,冷链物流车司机高鑫的车就完成了氢能加注。高鑫是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海珀尔加氢示范站的常客,几乎每隔一两天就驾驶自己的氢燃料电池冷藏车来这里加氢。   “我从柴油车换成氢能车快一年了,不仅更环保,而且开起来也轻松、省力。加一次氢,可以跑350公里路程。”高鑫介绍,他主要在大兴、昌平之间跑运输,与当前的柴油价格相比…

    2023年1月22日
    24500
  • 氢能进入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鼓励类项目!

    7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 年本,征求意见稿)》。现行是2019年版本,经过数年产业更新和变化,氢能已经全产业链进入产业结构指导目录。 文件明确,鼓励类目录聚焦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关键领域,重点鼓励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事项。对鼓励类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进行审…

    2023年7月18日
    27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