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相关会议“氢”音绕梁,聚焦氢能产业推广发展难点,有超过30位参会人员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内容涉及扩大燃料电池示范应用范围、氢能全产业链降本增效、强化政策支持、氢能产业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等。

“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高歌猛进,谁又将站在行业制高点?

这其中,技术突破和落地应用是两大关键点。技术突破起到“顶天”的引领作用,而落地应用则是“立地”的支撑。

跨越能源变革关口,“氢能热”引领绿色转型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调整能源结构这个“牛鼻子”,切实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氢能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此,我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加氢站逐步落地】

自2019年起,氢能被写入全国相关工作报告,氢能产业也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2022年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

与国家同步,地方政府也纷纷发布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优秀氢能产业链企业,共促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国内氢能产业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

古语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氢能产业的发展也要放眼全球,不能“孤芳自赏”。

尽管“氢能热”如火如荼,但我国氢能产业目前仍处于政策扶持及市场培育阶段,氢能应用场景有待丰富、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尤其是某些关键零部件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行业企业仍需继续努力。

100%技术自主,氢能产业提质降本让“空想”变成“可能”

氢能产业化发展一大难关在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上,我国与国际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过度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阻碍氢能的大面积应用。

2023年全国相关会议上,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等代表提出,技术突破、增强产品国产化率、全面扩大氢燃料电池的示范应用,才能有效降低氢燃料电池整体成本。

作为长城控股旗下氢能赛道的唯一主体,未势能源深谙此道。

熟悉氢能产业的人都知道,长城集团是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整车企业之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未势能源传承了集团多年的技术与市场积淀,依托强大的研发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建设能力,积极推进氢能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

2021年,未势能源强势推出一套国际领先的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包含1整套车规级研发体系,3大技术平台和5大性能优势,涵盖了氢能燃料电池系统、车载储氢系统及核心关键部件。

未势能源通过氢电平台(HE)、电堆平台(HS)、储氢平台(HP)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及核心组件、Ⅳ型储氢瓶、阀门、氢安全、液氢工艺”六大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100%,多项技术均突破了“卡脖子”的行业痛点。

突破无止境,创新赢效益。在氢能技术的研发方面,未势能源还在持续不断地实现技术突破。

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

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具备质量功率密度760W/kg、最高效率达60%、寿命超15000小时等高品质性能,是首款采用“混动”氢循环技术开发的创新性产品,冷启动、耐久性、大功率、高集成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众所周知,燃料电池向大功率方向迈进是行业发展趋势,而未势能源能够开发出大功率产品也是技术实力最强有力的证明。

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从100kW到200kW,也将会更适合长途重载运输长时间运行、高负载率和持续高速等工况需求。

仅仅如此还完全不够,在液氢领域,未势能源也很早就开始了布局。

未势能源以液氢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开发为产品核心,把突破口首先选在车载液氢储供方面,并紧密结合重卡和内河船舶等重载交通工具对氢燃料的需求,开发了由液氢气瓶、管路系统、气化器、支架等部件组成的大容量车载液氢供气系统,实现了大容积液氢瓶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年度评估成果发布会上,未势能源凭借“车载液氢超临界压力储供氢技术”成功上榜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2022年度标志性技术成果”。

要知道,类似“车载液氢超临界压力储供氢技术”这样的液氢技术一旦实现产业化,便可以大幅提升储运效率并降低储运成本,为中长距离的氢能运输提供技术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以未势能源为代表的企业布局液氢技术,也有助于液氢装备国产化,推动液氢民用商业化,进而推动整个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技术突破仅仅只是为了推动行业的发展吗?当然不是!

它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可以为氢能产业的发展降本。这对当前因高成本而推广规模不大的氢能产业来讲可谓“正中下怀”。

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未势能源阀门系列

以储氢系统为例,氢燃料汽车真正进入产业化,需要70MPaIV型储氢瓶的推广应用。

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70MPaⅣ型储氢瓶全系产品均已实现关键核心技术100%自主可控。首创性的采用预浸带“干法”缠绕工艺、攻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创新性结构设计,在科学的安全系数下做到极致轻量化,打开降本增效新空间。

不光是70MPaIV储氢瓶,相较于低压储氢系统,70MPa产品氢用阀门成本占比更高,市场上70Mpa减压阀仍以进口为主,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和高价压力。

未势能源自研70MPa减压阀,兼具国内、国际两大权威认证。通过创新“结构小型化、模块集成化、材料轻量化”设计,成本相较以往下降幅度达40%左右,在行业内率先向下突破万元关卡。

此外,未势能源还在氢用阀门领域持续创新“扩列”,高压储氢阀门、低温液氢阀门、加氢站专用阀门等系列产品创新成果突破30余款,实现氢用阀门全品类覆盖,推动氢用减压阀进入“千元时代”,产品性能表现也绝不逊色于国外同行。

产业实干“家”,未势能源撬动氢能商业“杠杆”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落地,氢能产业自然也不例外。

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锦龙等表示,应该以加快市场应用推广为牵引,推动氢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未势能源技术、应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凭借自身技术、资源优势,聚焦燃料电池与储氢两大系统,未势能源打造了全产业链、全场景、全领域一体化的高效氢动力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围绕陆运交通、船舶、热电联供、储能四大应用领域开展示范应用,不断助推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进程。

引领“氢能热” 未势能源实干精神让“空想”变成“可能”

【搭载未势能源自主研发动力的氢能重卡】

2021年8月,100辆搭载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的49吨氢能重卡在保定技术中心规模亮相,并投入“容易线”用于雄安新区建材通道容易线砂石料运输工作。

这是全球第一个百辆级49吨燃料电池重卡项目。未势能源的贡献举足轻重。

可喜的是,整车已安全运营一年半,助力雄安新区“打造新区绿色交通体系”、“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创新高地”、“建设绿色低碳之城”。

“容易线”之后,未势能源便开启了推动氢能产业落地的“狂飙”。

2022年6月,搭载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11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和35MPa储氢系统作为核心动力源的新长征1号气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发布。

同月,未势能源又与荣程新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在华北地区推广“千辆级”钢铁物流运输重卡,联合开展钢铁行业深度减碳攻坚行动。

今年2月,未势能源与长征汽车、河钢工业技术规划200辆氢能重卡项目,首批20辆已经投运。

光是路上跑的车远远不够,海上飘的船、屋里的取暖用电也要乘上“氢”风。

2021年,未势能源携手蠡湖股份、大连海事大学、海大清能船舶,共同开发“中国第一艘氢燃料电池交通艇”,未来规划在大连沿海海域进行航线运营测试。

此外,以保定爱情地产项目为主展开研发,由未势能源参与的热电联供系统入驻“地源热泵+氢能建筑+光伏技术”综合性科学城,前期预计使用80kW燃电系统,额度综合效率(热+电)可达 80%以上。

上述一系列的“大动作”都显示出一个真相——未势能源在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方面动了真格。

动真格、爱较真,未势能源与氢能产业真的“杠起来”!

最为要紧的是,未势能源已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秀合作伙伴,打造出了集“原材料开发+产品研发、生产+核心技术攻关+氢能装备检测+应用场景落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力争打造国内第一个氢能商业化应用场景。

氢能这条“大船”已然起航,未来还将面对更多的惊涛骇浪。

如未势能源这般,代表中国氢能产业自主创新力量的崛起,必将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生“金”

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战胜惊涛骇浪,乘风破浪。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发布者:xhbeiji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ngtx.cn/archives/6242

(1)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3月20日 13:25
下一篇 2023年3月21日 12:35

相关推荐

  • 给制氢产业留一片蓝天

      近日,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设备生产基地投产,首台本地化产品HyLYZER®-1000上线。该基地是目前国内首批投入使用的吉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备工厂,这是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明斯恩泽”)建设的项目。随着电解水制氢设备国产化进程提速,绿氢制备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在能源产业加速变革、新型能源体系加速构建的背景下…

    2023年5月9日
    17900
  • 到2025年相关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

      本报南京5月23日电  (记者姚雪青)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两湖”创新区的常州氢湾近期正式启动建设,将努力打造“一基地、一示范区、两中心”,即氢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华东地区氢能源产业链差异化发展示范区、氢能源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和氢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推进地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常州氢湾规划面积约2平方…

    前瞻报告 2023年5月24日
    6900
  • 一季度氢能企业融资总额突破20亿大关

    随着氢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光伏锂电的造富影响之下,氢能产业的股权投融资市场越来越火热。据氢云链统计,今年一季度共有12家氢能企业完成股权融资,预计融资总额超20亿。 氢云链分析12起融资事件有以下特点: 1、12起融资总额达19亿,2022年9月新公司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12家企业公开的融资额的有6家,总额达16.5亿,12起融资事件总额预计超过20…

    投融资 2023年4月11日
    8300
  • 北京:推动氢能与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化发展

    作为“双碳”战略的重要方向,氢能和新型储能技术备受关注。在2023中关村论坛期间,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强调,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氢能是实现多领域深度清洁脱碳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发展新型储能和氢能产业是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北京市…

    2023年5月29日
    6500
  • 如果科技唐子威:氢燃料车最终的竞争对手是混动车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帅国 “氢能技术路线在长途重载,能够发挥本事的地方,要打的是混动技术路线,目前这个领域对手还没出现,我们会自己造出对手,再革自己的命。”7月26日,长城汽车旗下如果科技电动化研究院院长唐子威在经济观察报举办的氢能论坛上表示。 在唐子威看来,不管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长途重载燃油车短时间内会被混动取代,但之后的长期较量会是氢燃料电池车与混动车之…

    2023年8月2日
    57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