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源副总裁彭超才:氢能市场竞争激烈 逐步拓展海外市场

 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快能源行业转型势在必行。作为新能源的重要分支,氢能源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阳光电源副总裁彭超才:氢能市场竞争激烈 逐步拓展海外市场

  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占能源份额10%。此外,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

  氢能源凭借零污染、能量高、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等优点,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自2016年开始,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氢能发展,政策的倾斜亦也吸引了不少央企、龙头企业纷纷布局,我国氢能的市场竞争格局变得日趋激烈。

  作为全球光伏逆变器的龙头企业,阳光电源早在2016年就开始布局氢能业务,现如今,发展的究竟怎么样了?近日,阳光电源副总裁、阳光氢能公司董事长彭超才《华夏时报》记者接受了记者采访,并就公司氢能业务发展背景、发展历程、技术选择、产业布局、市场地位、技术研发等多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请问公司是基于怎样的背景或者原因开展氢能业务?

  彭超才: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74)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立足新能源装备业务,创新拓展清洁电力转换技术领域新业务,寻找新增长点。其次,凭借阳光电源领先的新能源电子电力转换技术和对电网技术的沉淀,有利于我们研究电解水制氢核心技术。 最后,在当前碳中和背景下,氢作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且与风电、光伏、电站业务关联密切。在这种背景下,阳光电源2019年成立了氢能事业部,聚焦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技术研究,打造光、风、储、电、氢的新能源格局,做到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双管齐下、协同发展。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下公司氢能业务及发展历程?

  彭超才: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阳光电源(股票代码:300274)子公司,专注于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技术研究,致力于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柔性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阳光电源于2016年成立氢能研究小组,探究氢能行业发展;2019年成立氢能事业部,专注于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技术研究。同年,与大连物化所共同成立“PEM电解制氢技术联合实验室”,以大功率 PEM 电解制氢装备的研究开发为核心,攻关技术制高点。2020年,在阳光产业园建成可再生能源变功率制氢及氢储能发电实证平台,实现纯离网变功率制氢及电——氢——电闭环。2021年,注册成立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50Nm³/h PEM电解槽,1000 Nm³/h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试车成功。2022年,年产能GW级制氢设备工厂建成投产。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有IGBT制氢电源、碱性水电解槽、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产品已在吉林、宁夏、内蒙古、甘肃、湖北等多地风光制氢示范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记者:请问公司的氢能源技术路线的选择是什么?选择原因是什么?相比于其他制氢方法有怎样的优势?

  彭超才:阳光氢能专注于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技术研究,同时拥有碱性ALK和PEM电解制氢两条技术路线。我们认为,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是全程无碳、绿色的制氢路径,是未来氢能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阳光电源拥有光伏、风电的领先技术与业务优势,对于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电氢耦合技术具有先天优势,且在业务上能够协同发展,因此,阳光电源很早就布局氢能,并聚焦在上游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

  电解水制氢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制氢技术,虽然在整个制氢产业里占比还很少,但最受政策和产业界的重视。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近零排放和产品纯度高等优势,采用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富余电力电解水制氢,能够有效解决弃风、弃水、弃光现象,达到节约电力资源、调整电力系统能源结构、并实现规模化制氢的目标。

  记者:请问公司在氢能源产业有何布局?现阶段主要生产的产品是什么?电解槽的产能有多少?

  彭超才:在产业布局上,阳光氢能专注于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技术研究,致力于为全球能源电力、工业、交通等领域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柔性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现阶段主要产品有IGBT制氢电源、碱性水电解槽、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阳光氢能在合肥高新区建有产研基地,电解槽的产能达到1GW。

  记者:请问公司产品现在是否大规模量产?

  彭超才:公司已实现IGBT制氢电源、碱性水电解槽、PEM电解槽等大标方制氢设备的量产,顺利完成多个大型风光制氢示范项目的设备交付。

  记者:目前氢能市场竞争格局如何?公司市场地位如何?和同行相比公司具备怎样的优势?

  彭超才:我国氢能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众多央企、上市公司布局氢能行业,新进入者不断增加。阳光氢能始终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其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业界认可。公司拥有顶尖的研发团队,凭借阳光电源领先的新能源电力转换技术,具备电氢耦合技术研发的先天优势,开发了适应变功率能量来源及多样化应用场景的柔性制氢系统,提供从IGBT制氢电源、大功率电解槽到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的全套制氢设备及解决方案。阳光氢能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业务上能够与阳光电源光、风、储业务协同,加速氢能业务开展,产品在市场上认可度高。

  记者:请问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如何?目前主要研发哪些方面?

  彭超才:阳光氢能重视产品创新,持续进行研发投入,目前研发团队超10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0%以上。目前已建立满足4000标方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PEM产品研发中心、制氢材料研究中心、德国氢能研究所等多个领先的研发平台,和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良好的技术研究合作。

  公司注重产品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基础材料的创新。从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到涂层,阳光都建立了自己的开发测试体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选材标准。同时,在流道设计和组装一致性方面也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模拟和验证。

  记者:请问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如何保证?

  彭超才:产品质量的安全性是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生存的根本。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更是要稳扎稳打,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阳光氢能始终坚持“高效、智慧、安全”的理念,从研发到生产、从测试到交付,对产品质量安全性的保障,贯彻到全流程。研发阶段,我们采用领先的集成产品开发模式,采用热仿真、氢泄露仿真、流场仿真等技术,优化结构设计并进行多项实证研究;生产阶段,建立了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贯彻5S现场管理规范,全流程精益管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测试阶段,我们建成了国内领先的电解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每台产品都将在此平台上进行满负荷产氢测试,确保产品出厂前经过严格的测试,保证质量和品质。

  华夏时报 记者陆肖肖 实习记者 李佳佳 北京报道

企业档案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74)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储能系统、水面光伏系统、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充电设备、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智慧能源运维服务等,并致力于提供全球一流的清洁能源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阳光电源副总裁彭超才:氢能市场竞争激烈 逐步拓展海外市场

本文转载自华夏时报 记者陆肖肖 实习记者 李佳佳 北京报道,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4月11日
下一篇 2023年4月17日

相关推荐

  • 氢发动机完胜燃料电池 北京首家氢能产教融合基地成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 6月20日,北京首家氢能产教融合基地落户大兴区。北京工业大学与大兴区政府合作,携手20余家氢能企业共建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将瞄准氢能前沿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校地企”联合打造首都氢能产业创新高地。 “污染小、成本低、续航强……氢能燃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时,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展厅内,讲解…

    2023年6月21日
    22500
  • 支持在非化工园区制氢!唐山加氢站建设管理征求意见

    唐山市发改委于5月27日发布了《唐山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支持在非化工园区建立光伏制氢、风电制氢项目,并依托开展制氢工厂加氢站一体的制氢加氢项目。 全市加氢站布局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负责编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加氢站项目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验收)应符合《汽…

    创业分享 2023年5月29日
    19500
  • 国氢科技发布“氢腾”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产品

    8月2日,国氢科技发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产品发布会暨“氢进万家”课题启动会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隆重举行。会议以“创零碳经济,享清洁生活”为主题,正式推出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氢腾”品牌发电燃料电池和空冷燃料电池产品,并正式启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课题。 济南市委常委、济南起步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斌,…

    2023年8月2日 上市企业
    20400
  • 北京: 大兴推动氢燃料电池交通产业链; 昌平打造氢能科创高地,推动氢燃料电池8大核心技术研发示范

    日前,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该行动方案在氢能方面指出,到2025年,全市氢能年应用规模达到2万吨左右,加快提高绿色氢能利用比例。发挥大兴氢能产业园建设的辐射效应,大力推动氢燃 料电池交通产业链、氢能供应产业链及产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带动周边区域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昌平氢能技术研发基地, 大力推动电堆、双极板、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碳纸、 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领域氢能技术研发示范,建立多层次 氢能科研平台,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2024年7月3日
    16700
  • 薛济萍代表:抓住“绿氢”产业小切口,谋划“双碳”大未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绿色氢能是未来的发展大方向,我国虽然明确了氢能的绿色能源属性,但在现有的相关行业管理规范中,大多数地区仍将氢能列为‘危化品’进行管理,致使基层在绿色能源制氢、加氢产业项目落户过程中阻力重重,从而直接制约了氢能产业链各个方面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济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带来…

    2023年3月5日
    16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