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巨大的想象空间使得氢能源成为全球投资增速最快的行业。
巨大的想象空间使得氢能源成为全球投资增速最快的行业。近日,记者跟随上海市经信委组织的“紧跟总书记脚步,走进创新型企业”媒体采访团,走进了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镜星二十二(PRISMA XXII)在去年底亮相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成为代表上海氢能产业创新的“闪亮名片”之一。
瞄准长寿命石墨板攻关研发
上海作为国内氢能源起步最早的城市,为氢能产业发展做了诸多的尝试,在加氢站的建设运营商也走在了国内前列。在近日的走访中,记者第一站就参观了位于上海嘉定江桥加氢站。记者了解到,这座加氢站和重塑能源位于同一园区,由嘉氢(上海)实业有限公司筹建,于2018年投入运营,占地面积1590平方米,日均可为嘉定及周边地区200台物流轻卡、50台公交大巴提供加氢服务。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站的氢气主要来源于上海金山化工区,目前通过20MPa(兆帕)的管束车运输过来,运输距离大约60-80公里。氢气到站以后通过压缩机增压,以35MPa的压力加注到车上;加注氢气的时间基本能够与加油接近,明显比充电更快。
“加氢站之于燃料电池汽车,犹如加油站之于传统燃油汽车、充电站之于纯电动汽车,是支撑氢能产业链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石。”重塑集团战略市场部总监刘一粟表示。事实上,在重塑能源起步之初,燃料电池产业正处于一个低谷阶段。
2015年,重塑能源于上海嘉定成立,瞄准长寿命石墨板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这一技术路线,进行攻关研发。据介绍,过往的燃料电池,往往存在三大难点:反应条件中气体组分、压力控制难;低温启停中电堆抑损控制难;进气系统中的水管理与杂质处理设计难,对于这些弊病,长寿命石墨板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通过反应条件控制、低温启停控制、进气处理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来突破上述瓶颈。
如今,凭借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重塑能源已具备在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氢循环系统、升压转换器等关键零部件上的自主开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接近90%,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也有所加强。
支持“氢车”全球行驶1.6亿公里
走进重塑能源的展厅,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亮相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的镜星二十二(PRISMA XXII),这是重塑能源最新研发的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
镜星二十二(PRISMA XXII)的额定功率范围为180kW—220kW,可满足不同重卡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功率需求。记者了解到,该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类燃料电池汽车超5000辆,覆盖公共交通、物流运输、工业物流等多元化真实场景,行驶里程数逾1.6亿公里。
以城市配送场景为例,安装了重塑氢燃料电池系统的4.5t厢式物流车,已经用于上海城市中心区域的物流配送业务以及食品饮料产品的商超配送场景;49t牵引车,则用于上海城郊及周边城际区域的大宗货物及工业产品运输场景。公共交通方面,嘉兴已经有了首批投入示范运营的氢能公交。
谈及镜星二十二氢燃料电池系统,刘一粟表示,其在大功率、长寿命、高可靠,以及针对高寒、高海拔环境的环境适应性方面均有提升,目前已经能够在零下30℃低温中无损启动,且在2000米海拔下功率不降低。电池设计寿命超过30000小时,从而真正满足氢能重载长途运输的需求。
氢能汽车商业化提速
“随着氢能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一些特定场景率先具备了初步商业化应用的条件。”刘一粟表示。
“提高寿命、提高经济性、提高环境适应性,是当前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目标。”刘一粟说道,提高经济性是商业化的重要前提,这其中既包括降低燃料电池本身的生产制造的成本,让客户的购置成本降低;也包括降低氢耗,让客户用氢的成本也降低。
2021年8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启动新一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通过对新技术示范应用以及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给予奖励,拉动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整车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河北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相继获批。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已开展超过两年。
面向未来,重塑能源正致力于推动氢能重卡真正实现脱离补贴的商业化、市场化。“要实现‘从1到10’的市场化,还要进行产业生态的开拓和构建。”在不久前的采访中,重塑能源董事长兼总裁林琦提道,过去几年行业实现了两次重要的降本:第一轮是技术降本,将过去庞大复杂的燃料电池系统进行了车用化开发,这几年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构型在行业里逐步统一规范;第二轮是以电堆、膜电极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降本,也包括空压机、氢循环泵等。
本文转载自劳动报,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