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见稿提出:
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充分挖掘用户侧消纳新能源潜力。推动各领域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发展进步并向各行业高比例渗透,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建筑领域积极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替代。工业领域加快电炉钢、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应用,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
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电能与氢能等二次能源深度融合利用。依托储能技术、虚拟同步机技术、长时间尺度新能源资源评估和功率预测技术、智慧集控技术等创新突破,新能源普遍具备电力支撑、电力安全保障、系统调节等重要功能,逐渐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和基础保障型电源。煤电、气电、常规水电等传统电源转型成为系统调节性电源,服务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应急保障和备用容量。电力在能源系统中的核心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通过电转氢、电制燃料等方式与氢能等二次能源融合利用,助力构建多种能源与电能互联互通的能源体系。增强型干热岩发电等颠覆性技术有望实现突破,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热堆—快堆匹配发展局面,核聚变有望进入商业化应用并提供长期稳定安全的清洁能源输出,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意见稿对新形势新理念提出“四个转变”。
一是电力系统功能定位由跟随经济社会发展向主动引领产业升级转变。践行“双碳”战略,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作为能源供给体系的核心,电力系统发展应逐渐向跨行业、跨领域协同转变,各产业用能方式向全面低碳化转型,以电力供给支撑经济增长,实现经济高效低碳发展。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通过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装备攻关推动相关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促进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二是电力供给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转变。煤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电力供应安全的重要支撑,需加快煤电清洁低碳化发展,推动化石能源发电逐步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在水电等传统非化石能源受站址资源约束增速放缓、核电建设逐步向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过渡的情况下,新能源应当逐步成为绿色电力供应的主力军,并通过配置调节能力、提升功率预测水平、智慧化调度等手段,建立系统友好型电站,为系统提供可靠电力支撑,助力终端能源消费全面绿色转型升级。
三是系统形态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电网多种新型技术形态并存。推动解决新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季节不均衡性带来的系统平衡问题,多时间尺度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系统形态逐步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考虑到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系统和外送消纳,未来电力系统应仍以交直流区域互联大电网为基本形态,推进柔性交直流输电等新型输电技术广泛应用。以分布式智能电网为方向的新型配电系统形态逐步成熟,就地就近消纳新能源,形成“分布式”与“大电网”兼容并存的电网格局。
四是电力系统调控运行模式由单向计划调度向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转变。新型能源体系下,伴随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与新能源功率预测、气象条件等外界因素结合更加紧密,源网荷储各环节数据信息海量发展,实时状态采集、感知和处理能力逐渐增强,系统调控体系需由浅层调控向深层调控逐步转变,调度模式需由源荷单向调度向适应源网荷储多元互动的智能调控转变。
本文转载自北京兴能低碳投资,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