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安徽硬科技 | “氢”尽所能 阳光氢能争夺万亿市场

时代呼啸而至,硬科技成为时代的“宠儿”。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半导体芯片、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是投资火热的赛道。在持续的行业热度下,我们更应审慎认知硬科技的特性: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且部分赛道并不存在所谓的暴利。

正如一些投资人所说,硬科技公司蛰伏的时间较长,我们要用更深邃的眼光去洞察到早期项目的价值所在。

在硬科技赛道,“长期主义”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

作为投资的沃土之一,安徽近年来硬科技赛道的项目如雨后春笋,一批硬科技公司展露头角,在某些关键领域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并实现了国产替代。

在这后疫情时代,恰逢2023年农历兔年新春,36氪安徽特别策划了「隐秘的安徽硬科技」,向世界推介一批安徽冉冉升起的硬科技公司,本期聚焦的赛道是氢能,公司为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氢能”)。

隐秘的安徽硬科技 | “氢”尽所能 阳光氢能争夺万亿市场

阳光氢能产品应用场景图

点“氢”成金

在2022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其中“氢能”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关键词。

实际上,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石化能源供给存在结构风险,发展氢能成为实现能源战略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经之路。我国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的氢能产业热度攀升,推进能源体系改革朝着“零碳电力+氢能”的方向迈进。

在制氢这一细分赛道,产业界期望的是绿氢,其更符合氢能源产业零碳排的理念。

36氪安徽了解到,按照工作原理和电解质的不同,目前电解水制造绿氢的主要技术分为三种:碱性电解水技术(ALK)、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PEM)、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技术(SOEC)。

其中碱性电解水技术(ALK)技术较为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目前中国约80%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采用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其下游应用在电力、冶金、化工、电子、交通等众多领域,相关产业链发展已较为成熟。

阳光氢能是36氪安徽关注的一家制氢公司,其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主要产品为IGBT制氢电源、碱性水电解槽、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致力于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

阳光氢能董事长彭超才向36氪安徽表示,阳光氢能拥有碱性水电解制氢和PEM电解制氢两种技术路线,开发了离网、并网、微网多模式下制氢系统,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一站式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可良好匹配可再生能源快速波动特性,适用于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冶金等多种应用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阳光氢能的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利用直流电将纯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经过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后得到高纯度成品氢气。由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公用工程设备组成。其高效性体现在5%-110%宽负荷调节范围,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特性,提升能量利用率,同时在安全性上,系统实行全自动化安全联锁控制,冗余设计,HAZOP和LOPA分析认证,提升系统安全等级。

隐秘的安徽硬科技 | “氢”尽所能 阳光氢能争夺万亿市场

阳光氢能研发的PEM电解槽

隐秘的安徽硬科技 | “氢”尽所能 阳光氢能争夺万亿市场

阳光氢能研发的碱性水电解槽

“氢”尽所能

在硬科技赛道,企业需要从早期需求的机会了解到产品规划,到获得订单,再到实施、服务,最后获得持续的订单,如此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可以说,氢能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36氪安徽了解到,于制氢赛道,阳光氢能在电解水制氢系统的研发、生产、测试、服务等方面均具备较强优势。

从项目角度看,其产品已在吉林、宁夏、内蒙古、甘肃、湖北等多地风光制氢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绿色化工、绿色交通等。2021年,公司1000Nm³/h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交付吉林白城,助力建设“中国北方氢谷”;2022年,与国家电网、中科院大化所合作的国内首座(国网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项目投运,对氢能参与储能调峰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同年,为内蒙古综合能源站项目提供碱性水电解制氢装置、为宁夏、湖北等地项目提供200标方PEM制氢装置,2022年12月长江电力绿电绿氢示范项目产氢成功。

从研发上来看,阳光氢能建成国内领先的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可满足4000Nm³/h电解制氢系统测试需求;建成可再生能源变功率制氢及氢储能发电实证平台,实现纯离网变功率制氢、电-氢-电闭环的实证研究。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建“PEM电解制氢技术联合实验室”,具备核心部件、膜电极制备及200Nm³/h以上PEM电解槽研发能力;建成GW级制氢设备工厂,具备大功率碱性和PEM电解制氢系统规模化生产能力;2022年11月,阳光氢能1000Nm³/h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荣获国际认证。

据36氪报道,2021年我国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超过3300万吨。从规模来看,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氢国;从构成来看,当前氢产能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占比很小,距离绿色低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降低、电解水制氢技术继续突破、绿氢项目规模效应兴起,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极大概率成为制氢主流。

彭超才表示,2023年,阳光氢能依旧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绿氢领域,继续提升产品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创新力量。

(文/张雨薇 审核/高琳)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发布者:xhbeiji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ngtx.cn/archives/4749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1月22日 20:58
下一篇 2023年1月22日 21:07

相关推荐

  • 氢能产业“链主”企业美锦能源:锚定“双碳”目标 “氢”装上阵

    锚定“双碳”目标 “氢”装上阵 ——探访我省氢能产业“链主”企业美锦能源 6月14日,位于清徐工业园区的美锦华盛化工有限公司,一辆运输焦炭的重卡正停靠在门前等待加氢——近百辆氢燃料重卡,承担起清徐工业园区的物流重任。 “领跑”氢能应用 美锦华盛化工有限公司是美锦能源旗下企业,该公司7.65米焦炉,年产焦炭能力达385万吨。现场看到,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经过除…

    上市企业 2023年6月16日
    20800
  • 液氢上路?交通部:发布氢气(液氢)道路运输标准化计划

    相对国外,国内民用液氢产业发展几乎是零基础——缺需求、缺技术和缺法规,产业处于从0到1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内多个民用液氢生产示范项目落地,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液氢生产、运输装备技术,2021年国内三项液氢国标更是正式实施打响产业发展发令枪。国内民用液氢开始逐渐走向规模化示范应用阶段,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标准管理法规的缺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8月2日,交通部发布《关…

    2023年8月7日
    30200
  • 1600公里!全国最长“氢能回形走廊”实践

    据第一氢能与燃料电池获悉,近日,一辆载重49吨的氢燃料电池卡车自武安华丰物流园区缓缓驶出,此车辆由小柿子氢能智运平台提供,标志着全国最长的氢能回形走廊——津晋冀氢能回形走廊,正式迈入实践阶段。 具体来看,津晋冀氢能回形走廊的具体路线为:武安华丰——天津荣程——天津港——山西美锦钢铁——清徐华盛化工——武安太行钢铁。历经一天的行驶,该氢燃料电池卡车顺利抵达天津…

    2024年12月5日
    13900
  • 中国石化建设投营山东省首座管道输氢到站示范项目

    记者 白新鑫 通讯员 王潇君 李康利 12月15日,由中国石化山东石油分公司建设的淄博“微管网”加氢站正式投营。该站是中国石化首座炼油销售一体化“微管网”加氢站、是山东省首座管道输氢到站示范项目,也是“氢进万家”国家课题的亮点呈现。该站是山东石油、齐鲁石化、化销公司、齐鲁物流等企业携手打造的“气-站-车”一体化应用场景的先行案例。山东石油负责加氢站及管道建设…

    2023年12月15日
    17200
  • 平安证券:2024年绿氢生产和应用有望维持高景气

    12月15日消息,平安证券研报指出,绿氢景气度高企,投资运营企业或将受益。2023年国内已经有大量的新能源制氢项目涌现,随着新能源投资成本的持续下降、电解槽性能的持续提升,绿氢项目经济性有望进一步凸显,预计2024年绿氢生产和应用有望维持高景气。设备环节,电解槽招投标需求火热,新入者积极布局,格局尚不明朗;运营环节,风电设备企业和发电企业已成为绿氢项目投资运营的重要参与者,也有望成为绿氢行业大发展的重要受益者。

    上市企业 2023年12月15日
    16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