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啸而至,硬科技成为时代的“宠儿”。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半导体芯片、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是投资火热的赛道。在持续的行业热度下,我们更应审慎认知硬科技的特性: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且部分赛道并不存在所谓的暴利。
正如一些投资人所说,硬科技公司蛰伏的时间较长,我们要用更深邃的眼光去洞察到早期项目的价值所在。
在硬科技赛道,“长期主义”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
作为投资的沃土之一,安徽近年来硬科技赛道的项目如雨后春笋,一批硬科技公司展露头角,在某些关键领域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并实现了国产替代。
在这后疫情时代,恰逢2023年农历兔年新春,36氪安徽特别策划了「隐秘的安徽硬科技」,向世界推介一批安徽冉冉升起的硬科技公司,本期聚焦的赛道是氢能,公司为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氢能”)。
阳光氢能产品应用场景图
点“氢”成金
在2022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其中“氢能”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关键词。
实际上,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石化能源供给存在结构风险,发展氢能成为实现能源战略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经之路。我国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的氢能产业热度攀升,推进能源体系改革朝着“零碳电力+氢能”的方向迈进。
在制氢这一细分赛道,产业界期望的是绿氢,其更符合氢能源产业零碳排的理念。
36氪安徽了解到,按照工作原理和电解质的不同,目前电解水制造绿氢的主要技术分为三种:碱性电解水技术(ALK)、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PEM)、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技术(SOEC)。
其中碱性电解水技术(ALK)技术较为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目前中国约80%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采用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其下游应用在电力、冶金、化工、电子、交通等众多领域,相关产业链发展已较为成熟。
阳光氢能是36氪安徽关注的一家制氢公司,其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主要产品为IGBT制氢电源、碱性水电解槽、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致力于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
阳光氢能董事长彭超才向36氪安徽表示,阳光氢能拥有碱性水电解制氢和PEM电解制氢两种技术路线,开发了离网、并网、微网多模式下制氢系统,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一站式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可良好匹配可再生能源快速波动特性,适用于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冶金等多种应用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阳光氢能的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利用直流电将纯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经过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后得到高纯度成品氢气。由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公用工程设备组成。其高效性体现在5%-110%宽负荷调节范围,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特性,提升能量利用率,同时在安全性上,系统实行全自动化安全联锁控制,冗余设计,HAZOP和LOPA分析认证,提升系统安全等级。
阳光氢能研发的PEM电解槽
阳光氢能研发的碱性水电解槽
“氢”尽所能
在硬科技赛道,企业需要从早期需求的机会了解到产品规划,到获得订单,再到实施、服务,最后获得持续的订单,如此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可以说,氢能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36氪安徽了解到,于制氢赛道,阳光氢能在电解水制氢系统的研发、生产、测试、服务等方面均具备较强优势。
从项目角度看,其产品已在吉林、宁夏、内蒙古、甘肃、湖北等多地风光制氢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绿色化工、绿色交通等。2021年,公司1000Nm³/h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交付吉林白城,助力建设“中国北方氢谷”;2022年,与国家电网、中科院大化所合作的国内首座(国网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项目投运,对氢能参与储能调峰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同年,为内蒙古综合能源站项目提供碱性水电解制氢装置、为宁夏、湖北等地项目提供200标方PEM制氢装置,2022年12月长江电力绿电绿氢示范项目产氢成功。
从研发上来看,阳光氢能建成国内领先的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可满足4000Nm³/h电解制氢系统测试需求;建成可再生能源变功率制氢及氢储能发电实证平台,实现纯离网变功率制氢、电-氢-电闭环的实证研究。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建“PEM电解制氢技术联合实验室”,具备核心部件、膜电极制备及200Nm³/h以上PEM电解槽研发能力;建成GW级制氢设备工厂,具备大功率碱性和PEM电解制氢系统规模化生产能力;2022年11月,阳光氢能1000Nm³/h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荣获国际认证。
据36氪报道,2021年我国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超过3300万吨。从规模来看,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氢国;从构成来看,当前氢产能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占比很小,距离绿色低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降低、电解水制氢技术继续突破、绿氢项目规模效应兴起,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极大概率成为制氢主流。
彭超才表示,2023年,阳光氢能依旧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绿氢领域,继续提升产品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创新力量。
(文/张雨薇 审核/高琳)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发布者:xhbeiji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ngtx.cn/archives/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