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氢联动,盈利苗头已现

大年初一,北京开启了新年第一场降雪,全国迎来一轮降温。

同一天,黑龙江省漠河市破我国有气象记载以来历史最低气温纪录,最低温度-53℃。

从国际范围来看,近期北半球的降温和雨雪天气也变得频繁,寒冷天气导致取暖需求回升,也让煤炭这一重要能源产品的价格或出现上扬势头。

煤氢联动,盈利苗头已现

▲1月22日,英国国家电网要求三台应急燃煤发电装置预热 为发电做好准备

自1月20日起,有煤企开始披露2022年年报预报,不少煤企2022年业绩大幅预增。其中,陕西煤业预告2022年大赚340亿,兖矿能源去年利润也超300亿元,平煤股份预计净利润57.2亿元,同比去年增超95%

煤企爆赚,主要得益于售煤业务营收高增,但不少煤企的煤化工业务的营收占比在下滑,且毛利率不断弱化。比如中国神华的煤化工板块利润曾在2020年一季度同比下降79.7%,专注于生产甲醇的昊华能源、皖北煤电、徐矿集团,近两年煤化工毛利率持续为负

在这种困局下,不少企业将目光锁定热度持高不下的氢能。煤企押宝氢能,是有原因的,氢能来源广,能量不衰减,便于大规模储运,且在化工领域有广泛应用。虽然煤企目前还没有开设出氢能业务的利润数据,但观察持续布局煤氢联动的煤企,他们的煤化工板块业绩好于其他同行

煤氢联动,盈利苗头已现

▲2022年9月19日,中化集团旗下研究院设计的全球最大煤制氢PSA装置在榆林煤化工项目中投产,大幅提升氢气提纯率,年增产氢气1.28亿方

煤氢联动,盈利苗头已现

2022年10月21日,美锦能源寻求在瑞典交易所上市,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以保障其投建氢能产业链的资金需求

煤制氢,自带优势

煤化工企业将关注点聚焦于氢能,根源在于煤化工与制氢间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因此借助氢能转型或寻找新利益点会更便利,更经济。

在原材料方面,在煤化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氢气(灰氢),通过提纯后即可作为燃料电池中的氢燃料使用,或者作为煤炼油、煤制天然气的原料再投入到化工流程中实现循环利用

除了可以提纯化工副产品中的氢气,煤化工企业还可以以煤炭为原料直接制取氢气。当前,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煤化工企业具备煤制氢的技术和设备基础

在设备方面,其可以基于当前的煤气化炉装置生产氢气。如可以在不新建煤气化炉情况下,在现有煤气化项目中,引出部分合成气用于制备氢气。此外,据了解,一台投入煤量2000吨/天的煤气化炉,只需要把2%-3%的负荷作用投入到制取+提纯氢气,就可以提供1560-2340kg氢气。

在技术方面,煤化工企业的煤制氢的技术可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煤炼油技术相对成熟,可调整部分工艺路线提纯氢气,在不影响主产品情况下,为煤化工企业新增一个高价值副产品。

据焦炭行业协会2018年数据,副产品氢气年产能约271万吨。这些氢气仅部分用于给锅炉加热或合成氨、甲醇,另30%的氢气被放空。有利用氢能意识的煤化工企业正在不断积累存运、使用氢气方面的经验。在产业链经验丰富后,企业还可进一步涉猎光伏和风电解水制氢气(绿氢)。

煤企:氢赛道元老

煤化工企业涉足氢能已有一个多世纪,积累了丰厚经验。中国煤企真正与氢能结缘,可溯源至十多年前

2006年,神华煤制氢装置气化炉吊装成功;2016年,神华集团最早提出将煤制氢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战略,同年在江苏建设一座加氢站;2017年,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合并为国家能源集团,当时其制氢成本远低于国际上的平均制氢成本,年产能超过400万吨,具备供应4000万辆燃料电池车的制氢能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一。2018年2月由国家能源集团牵头,多家央企参与成立“中国氢能联盟”,标志着我国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正在开启。

在2018年-2019年间,煤老大们开始了向氢能转型的浪潮,晋煤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煤化工生产企业,2019年,晋煤集团先后与法国法中能源协会、山西复兴能源研究院、法国阿海珐集团,就氢能开发利用达成合作。

同期,兖矿集团(现为山东能源集团旗下的兖矿能源)也与日本和法国的能源公司合作,并计划以煤制氢为基础,开发氢能生态产业链。兖矿集团编制了氢能源产业3年行动方案,聚焦氢能、甲醇、合成气、燃料电池等领域,构建智慧氢能产业链。此外,潞安集团、同煤集团、阳煤集团都不约聚焦煤制氢业务或建立氢产业链。

除了制氢环节,这些煤化工巨头皆全面布局车辆、氢能装备、储运设施、研发提纯氢技术,以提升煤化工制氢项目的经济性。在经过多年对氢能产业链的打造之后,不少部分煤企的氢能相关业务已初现盈利苗头。

例如,兖矿能源已完成氢能源产业三年行动,目前氢气年产量已超过90万吨,全部用于下游化工产品生产。2021年,兖矿能源成为山东能源集团煤化工主要利润贡献来源,各产品毛利率普遍在20%以上。国家能源集团煤化工盈利较强,2021年煤化工毛利率高达30.3%。氢能或有希望扭转煤化工的下行颓势。

中国氢能联盟在6月时预计,到2050年,中国氢能源比例将达到10%,相关产业产值将达12万亿元。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全产业链还不成熟,在借力于清洁能源氢能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煤化工企业亦可凭着先发优势,由传统能源大鳄向新能源领跑者转变,带动氢能产业更快发展。

本文转载自能源圈 腾讯,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

(1)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1月27日
下一篇 2023年1月27日

相关推荐

  • 亿华通香港上市! 常温常压有机液态储氢加注一体站投入运行, 氢能再掀小高潮“指日可待”

    1月12日,吸引媒体眼球最大的就是亿华通在香港H股的上市。估值约70亿,融资约11亿港元。  再早几天的时候,1月8日这一天浙江天能氢能与山西格润签署了118台氢发动机的合同,也算是“非政府,非国企”订单中的一个好的开门红了。  每年的一月初是对上一年的数据总结的时刻,比亚迪因为在2022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佳绩,所以带动了大家对新能源国产势力的认可…

    2023年1月19日
    21700
  • 全球碳博弈下,中国汽车碳足迹管理现状如何?

    中国汽车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加速驶向全球市场。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首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值得一提的是,低碳、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支撑中国汽车出口量持续攀升的主力。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国车企出口新能源汽车52万辆,同比增长112%,对汽车出口增长贡献率达到51.6%。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包括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

    2023年6月13日 创业分享
    18710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主持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

    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北京同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共同主持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

    2023年12月21日
    19100
  • 积极探索国际氢能贸易 国内氢企“出海”提速

    发展氢能是实现全球碳中和、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球氢能贸易逐步展开之际,中国的氢能贸易也在积极探索,并已迈出了第一步。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1年2 月以来,全球已启动了130多个大型氢能开发项目,预计2030年全球氢能领域投资总额将达5000亿美元。全球氢能市场前景可观,规模有望持续增长,氢能产业逐渐成为各国竞争与合作的 “能源新赛道”。 日前,…

    上市企业 2023年8月3日
    17900
  • 上海城市群地区公示首年度氢车示范奖励资金2亿元

    氢云链获悉,日前已有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安徽省等公布了第一年度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奖励资金。根据公示文件,四省公示的首年度燃料电池汽车奖励资金总额为19928.1506万元,其中上海市公示的为市级奖励资金,内蒙古、浙江和安徽为中央奖励资金,已公示地区主要为上海城市群地区,详情如下表所示: 首年度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奖励资金公示情况 单位:万元 来源:氢…

    2023年12月8日
    14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