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煤炭污染严重,新能源消纳难,而绿氢作为工业脱碳与新能源脱网的完美结合,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

东吴证券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绿氢成本下降路径清晰,零碳加持预估2025-2027年基本可实现与天然气制氢平价。

与此同时,全球绿氢项目密集开建,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预计2030年绿氢占比有望达到30%,产量超3000万吨。

此外,产业成长周期明确设备先行,制氢环节产业放量在即。未来几年电解槽设备招标有望翻番增长,高峰期10倍空间,对应全球市场空间1750亿,其中国内市场空间近600亿。

工业脱碳与新能源脱网的结合,市场空间广阔

1、氢能是未来重要的产业方向

氢能具备清洁低碳、热值高、来源多样、储运灵活、损耗少等优势,是工业深度脱碳与新能源深度脱网的完美结合,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在三大因素驱动下,全球能源向着减碳加氢的方向发展。东吴证券指出:

1)每一次能源变革都向着能量密度提高、环保经再生型转变;2)全球碳中和已达成共识;3)摆脱传统资源的地域束缚,掌控能源领域的自主性。

近年来,全球积极推进氢能发展,中国、欧洲、美国等多地氢能政策不断加码。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2、绿氢发展空间广阔

据东吴证券介绍,灰氢为当前主流制氢方式,电解水制氢占比仅0.04%。

但相较灰氢,绿氢在碳排放、储能、制氢纯度和生态循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逐步取代灰氢成为必然。

1)绿氢具备“零碳排”的制备优势,减碳空间极大。在制备过程中几乎不排放温室气体,每生产1吨氢气碳排量仅0.03吨;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2)绿氢储能具有规模大、时间长、储存与转化形式多样等优势,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3)绿氢制氢纯度高。采用电解水绿氢方式制氢纯度最高,其中PEM水电解制氢初产物氢含量便高达99%。

进一步来看,在零碳加持下,绿氢将加速替代灰氢,制氢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东吴证券分析师曾朵红指出:

理想情况下,按照电耗4kwh/标方,电价0.15元/kwh,对应成本为15元/kg,则基本可与天然气制氢平价;

若绿氢与风光、风电耦合,年利用小时提高至4000小时以上,则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至11元/kg以内,则基本可以实现与煤制氢平价。

远期看,若电价达到0.1元/kwh,电耗下降至3.5kwh/标方,则绿氢成本可降至8元/kg,低于煤制氢。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东吴证券测算指出,绿氢替代灰氢大势所趋,2023年国内开始爆发,2025-2027年平价后有望加速。

2030年左右有望接近煤制氢,绿氢份额有望达到30%+。氢气未来十年产量复合增长4-5%,2030年氢气需求超1亿吨,预计2025年绿氢渗透率2%,产量超150万吨,2030年绿氢渗透率超30%,对应产量3000万吨。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此外,在应用方面,氢能在交通、工业、发电及建筑四大领域应用助力工业领域脱碳。绿氢短期用于合成氨、甲醇制备,长期增量空间来自交通领域、天然气加氢、炼钢用氢。

产业化进程加速,国内外氢能项目密集开建

1、国内:23年将成为绿氢爆发元年,招标项目密集落地

从政策端来看风光大基地鼓励就地消纳,倒逼配套建设绿氢项目,内蒙布局领先。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东吴证券指出,内蒙及西北绿氢一体化项目密集开建,23年集中招标。为了获取新能源建设指标,五大四小等能源集团,纷纷布局风光氢一体化项目。展望未来,国内绿氢项目建设实施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一体化化工园就地消纳绿氢,具备基本经济性,核心难点为消纳空间有限。

第二阶段:绿氢转为绿氨或绿醇应用于碳排放考核严格领域,以获得高附加值。

2、欧洲氢能将高速增长,以满足既定目标

2020年,欧洲制定全欧的绿氢制备总功率将达到6GW,绿氢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发展战略。欧洲能源公司已开始大举布局氢能项目,目前规划项目合计氢气产量超470万吨。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东吴证券指出,为满足欧盟氢能战略要求,政策及基础设施先行:

欧盟委员公布绿色交易工业计划,为绿氢生产厂商提供补贴,该计划将于今年秋季启动第一批竞争性投标,金额为8亿欧元,中标者未来10年可获得每kg绿氢固定溢价,具体细则6月后明确。

其次,启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氢气从西班牙输送至法国,再送至欧洲其他地区。海底隧道 H2Med计划每年向法国输送200万吨氢气,占欧盟需求的10%。此外,欧洲另外5个绿色氢走廊也摆在了谈判桌上。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此外,美国2021年后氢能布局明显加快,制定了清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IRA法案持续10年的大额补贴,大幅提升绿氢经济性。

东吴证券表示:

对于2033年以前开始建设的制氢项目,项目运营的前10年将获得5倍的税收抵免额度,即0.6-3美元/kg氢气,绿氢可享受3美元/kg补贴,且10年后将继续受益0.12-0.6美元/kg的标准税收抵免额度。抵免将通过直接补贴的形式发放,且税收抵免额度可以转让,这使得无税收的公司亦可获得直接收益。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相较欧洲能源公司的激进策略,目前美国绿氢项目规划相对稳健。美国规划的绿氢项目,多集中于加州及德州,目前多处于规划中,按计划将在24-26年逐步投产,预计今年明年大部分项目将确定开建。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制氢环节产业放量在即,核心设备及部件弹性大

据东吴证券介绍,水电解制氢生产技术碱性为主流,PEM提升空间大,未来的规模化集中式电解水制氢以碱性为主。

电解槽核心性能的由电极(镍丝网喷涂)、隔膜、流场设计等决定,因此技术进步方向为新材料、新结构、新制造。其中电解槽为最核心设备。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东吴证券预计,未来几年电解槽设备招标有望翻番增长,高峰期10倍空间。

21年根据高工氢能统计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722MW(含出口,不含研发样机)。根据我们对各大项目跟踪,预估今年国内电解槽招标量可达2GW,对应400台1000标方碱性电解槽。若2030年全球绿氢占比有望达到30%,则高峰时期电解槽设备需求2.5万台+(1000标方),按照单线价格700万,对应市场空间1750亿,其中国内占三分之一,市场空间近600亿。

东吴证券:绿氢项目密集开建,氢能开启10年高速成长产业周期

同时,东吴证券指出,电解槽设备中隔膜增量空间大,国内厂商技术加速追赶。

电解槽的核心部件,极板、密封垫、镍丝网均可外包或外购,且产品差异小,附加价值低;镍丝网喷涂和电镀基本由电解槽厂商完成,各家工艺有所不同;而PPS隔膜为电解槽的核心设备中尚未完全国产替代的环节,占成本比重15-20%,主要由日本的东丽供应。国内山东东岳等公司产品逐步放量,性能差异缩小,预期未来份额有望明显提升。

本文主要摘取自东吴证券《氢能深度:绿氢,第四次能源革命的载体》

分析师

曾朵红 执业证书:S0600516080001

阮巧燕 执业证书:S0600517120002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发布者:xhbeiji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ngtx.cn/archives/6055

(1)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3月10日
下一篇 2023年3月10日

相关推荐

  • 山西阳泉:发展氢液化技术,加快大规模氢储能产业链核心装备研发

    2024年7月18日,山西省阳泉市能源局印发了《阳泉市新型储能产业链2024年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文件指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把新型储能领域技术创新项目列入市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方向,紧扣新型储能和氢能产业需求体系化布局研发项目,统筹引进布局储能实验室、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支持骨干企业、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飞…

    2024年7月22日 投融资
    13100
  • 2024下半年储能深度分析

    文 | 鑫椤储能 01 国内:采招需求旺盛,24年有望维持快增 并网与招标规模快速增长,配储时长显著提升24年上半年储能装机快速增长,配储时长显著提升。根据CNESA,23年储能装机规模21.5GW /46.6GWh,同比+192.6%/193.1%;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34.5GW /74.5GWh。根据CNESA,24年1-6月并网规模…

    2024年9月9日
    14400
  • “氢”力“氢”为系列报道|走进未势能源,探寻中国氢能产业快速崛起的“横截面”

    从长城控股集团孵化而成,到独立走向市场,构建起 “制 – 储 – 运 – 加 – 应用 ”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模式,未势能源通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快速崛起,这背后不仅有核心技术作为支撑,更有前瞻战略眼光作为指引。近日,证券时报·e公司走进未势能源,不仅是在探寻氢能产业链的降本之路,更能了解中国氢能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横截面”。

    投融资 2024年6月17日
    19900
  • 储能企业预测未来只剩20余家?

    储能行业从细分化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不难理解,在储能四大部件差异性相对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靠综合能力形成竞争优势。而通过垂直一体化布局,企业构建了包括储能电芯、储能电池舱、储能变流器等产品,既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获得更高的毛利,也可以增强抵御上游周期波动的能力。储能一体化发展后,也意味着行业进入了大鱼吃小鱼的阶段。

    2023年12月22日 上市企业
    16300
  • 关注|国家能源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能源局发文 内容显示,相关部门将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充分挖掘用户侧消纳新能源潜力;推动各领域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发展进步并向各行业高比例渗透,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建筑领域积极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替代。 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

    2023年1月8日
    19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