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明确开放外资“绿氢”领域合作 灰氢黑氢前景不明

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中国更多的新能源领域正向外资敞开怀抱。

“在国内的相关氢能,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我们也支持跨国公司更多地和中国的氢能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相关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共享发展成果。”近日发改委人士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粤港澳大湾区站”上表示。

同时,该人士表示,从长远的发展来说,灰氢和黑氢对氢能产业发展是有问题的。

技术领域可深入合作

记者从“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了解到,能源领域核电相关产业名列其中。

因此外资对参与中国氢能等领域合作,抱有乐观情绪。林德、史密斯集团等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氢能都表现出了关注。

“请问,近期中国绿氢产业化的前景如何?”史密斯集团人士在圆桌会议上,向国家发改委询问绿氢发展态势。

发改委人士现场答复:“对于氢能而言,它和电一样,存在怎样实现它的来源无碳化的问题,我们肯定要的是绿氢、是可再生能源制氢,国外现在氢能发展也很快,但一些国家用的是在澳大利亚生产的灰氢,甚至是黑氢,从长远的发展来说,对氢能产业是有问题的。”

据了解,绿氢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即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灰氢和黑氢是通过化石燃料例如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氢气,这种类型的氢气约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95%,工艺过程中产生碳排放。

在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首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围绕科技创新、示范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和保障方面都部署了重点的发展任务。

“我们现在应对气候变化,朝着碳达峰、碳中和前进的就是两条路径:第一个就是尽可能地将能源使用电气化。第二个就是电的来源应该是无碳化的方向。这是两个大的方向。尽可能地电气化,并不意味着电能替代所有能源,氢能在很多场景当中的应用也是独特的,包括在一些重型的卡车,也包括一些远洋船舶,这些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应用,不是电气化所能替代的。”前述发改委人士表示。

他补充,按照我们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专门提出来了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端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

对外商比较关注的政策引导问题,他表示:“中国政府在考虑部署国内绿氢产业发展的产业化前景的时候,高度重视支持和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着力提升项目的可靠性和规模效益,加快形成市场化的发展能力。”

期待鼓励政策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曾有氢能企业代表建议,加大产业扶持,促进绿氢应用。

该人士向记者表示,行业应该进一步优化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结构。延续氢能交通领域支持政策,同时重点推动绿氢在工业应用方面有关鼓励及支持政策的出台。

比如,对于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的项目,“建议按照联网不上网的原则免交上网政府基金、完善促进弃电利用的体制机制,并建立健全新兴主体的电力市场准入标准和交易规则,进一步提升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调动风光制氢企业积极性,实现绿氢产业与电力市场融合发展”。

他还建议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限制灰氢发展,引导灰氢企业利用CCUS技术将灰氢转换成蓝氢。进一步加大对绿氢制备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绿氢产业在氢能规划中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战略地位。严格审查氢源,出台专门针对绿氢产业的减税补贴政策,如减免绿氢制备和使用绿氢企业的各项税费、氢燃料电池汽车免收高速过路费等政策;针对绿氢制取装备关键技术、材料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设立科技专项,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降低绿氢成本,提升绿氢应用占比。”他表示。

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

一直以来,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实干家和行动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主席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在圆桌会议上表示。

他透露,中国正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部际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双碳科技工作。

“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先进实用技术研发推广,强化碳补给利用与分层等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他说。

此外,中国政府也将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化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节能降碳税收优惠政策,深化能源领域价格改革,完善新能源抽水蓄能相关价格机制,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完善货币工具。

据了解,截至2022年,碳减排支持工具释放政策资金1800亿元,煤炭经济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达300亿元。推动全国碳排放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累计成交金额超过100亿元。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营报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头条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5月8日 16:43
下一篇 2023年5月9日 16:59

相关推荐

  • 深耕涡轮机械34年 “富源造”为氢动力添活力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9日讯 在山东潍坊,一辆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穿梭在城区道路上,成为相伴市民3年多的好朋友。7月18日,“‘绿’动齐鲁 ‘碳’路未来”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潍坊,来到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近距离接触企业自主研发与生产的氢燃料电池用空气悬浮离心压缩机——就是这款产品,解决了国内燃料电池用压缩机“无油化”技术难题。 搭上氢能快车,“富源造…

    2023年7月20日
    26600
  • 万亿氢能“蓝海”再上风口

    摘要:氢能作为高效低碳的能源载体,绿色清洁的工业原料,在交通、工业、建筑、电力等多领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是未来清洁能源转型中确定的趋势,将持续成为资本追捧的热点赛道。 氢作为元素周期表排名第一的元素,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低碳,同时应用场景十分丰富的二次能源,被认为是未来能源替代的终极解决方案,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 在全球能源…

    2023年1月7日 投融资
    32400
  • 氢能产业的央国企军团(上)

    据2023年央企最新名录,目前有98家央企,其中能源电力、煤炭、电气、石油化工、航天科技、船舶制造等行业的央企超九成开展了氢能业务的研发和生产。在地方国企中,也有大量企业进入氢能领域,在各地开发氢能项目。氢能汇分两期对央国企中涉及氢能业务的子企业及项目进行汇总。此为第一篇,以能源电力央企为核心: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家电网从事氢电耦合研究时间长,项目多。其中…

    2023年6月28日
    31600
  • 氢能领跑者行动首个标准体系发布 制氢装备性能、加氢站建设运营有了评价指标

    央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发展新能源,标准建设很重要。在日前举行的2023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预赛常熟站开幕式上,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发布了氢能领跑者行动首个标准体系,涉及制氢装备、加氢站、制氢系统碳足迹评价等多个方面。 电解槽被称为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的心脏。这次发布的标准列出了电流密度等2项核心指标、氢…

    创业分享 2023年8月3日
    25800
  • 1000台氢能重卡订单,首批50台交付示范!

    2024年9月27日,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与广东原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原尚物流”)在广州隆重举行首批氢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订单交付仪式,标志着双方自2024年开年签署的1000台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迈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广州市发改委能源处一级调研员詹东山、广州市工信局汽车产业处处长王纯益、广州市城管局燃气管理处处长张刚、黄埔区发改局副局长蓝淼林、黄埔区永和街道…

    2024年9月29日 上市企业
    27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