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明确开放外资“绿氢”领域合作 灰氢黑氢前景不明

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中国更多的新能源领域正向外资敞开怀抱。

“在国内的相关氢能,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我们也支持跨国公司更多地和中国的氢能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相关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共享发展成果。”近日发改委人士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粤港澳大湾区站”上表示。

同时,该人士表示,从长远的发展来说,灰氢和黑氢对氢能产业发展是有问题的。

技术领域可深入合作

记者从“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了解到,能源领域核电相关产业名列其中。

因此外资对参与中国氢能等领域合作,抱有乐观情绪。林德、史密斯集团等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氢能都表现出了关注。

“请问,近期中国绿氢产业化的前景如何?”史密斯集团人士在圆桌会议上,向国家发改委询问绿氢发展态势。

发改委人士现场答复:“对于氢能而言,它和电一样,存在怎样实现它的来源无碳化的问题,我们肯定要的是绿氢、是可再生能源制氢,国外现在氢能发展也很快,但一些国家用的是在澳大利亚生产的灰氢,甚至是黑氢,从长远的发展来说,对氢能产业是有问题的。”

据了解,绿氢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即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灰氢和黑氢是通过化石燃料例如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氢气,这种类型的氢气约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95%,工艺过程中产生碳排放。

在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首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围绕科技创新、示范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和保障方面都部署了重点的发展任务。

“我们现在应对气候变化,朝着碳达峰、碳中和前进的就是两条路径:第一个就是尽可能地将能源使用电气化。第二个就是电的来源应该是无碳化的方向。这是两个大的方向。尽可能地电气化,并不意味着电能替代所有能源,氢能在很多场景当中的应用也是独特的,包括在一些重型的卡车,也包括一些远洋船舶,这些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应用,不是电气化所能替代的。”前述发改委人士表示。

他补充,按照我们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专门提出来了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端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

对外商比较关注的政策引导问题,他表示:“中国政府在考虑部署国内绿氢产业发展的产业化前景的时候,高度重视支持和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着力提升项目的可靠性和规模效益,加快形成市场化的发展能力。”

期待鼓励政策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曾有氢能企业代表建议,加大产业扶持,促进绿氢应用。

该人士向记者表示,行业应该进一步优化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结构。延续氢能交通领域支持政策,同时重点推动绿氢在工业应用方面有关鼓励及支持政策的出台。

比如,对于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的项目,“建议按照联网不上网的原则免交上网政府基金、完善促进弃电利用的体制机制,并建立健全新兴主体的电力市场准入标准和交易规则,进一步提升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调动风光制氢企业积极性,实现绿氢产业与电力市场融合发展”。

他还建议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限制灰氢发展,引导灰氢企业利用CCUS技术将灰氢转换成蓝氢。进一步加大对绿氢制备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绿氢产业在氢能规划中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战略地位。严格审查氢源,出台专门针对绿氢产业的减税补贴政策,如减免绿氢制备和使用绿氢企业的各项税费、氢燃料电池汽车免收高速过路费等政策;针对绿氢制取装备关键技术、材料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设立科技专项,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降低绿氢成本,提升绿氢应用占比。”他表示。

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

一直以来,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实干家和行动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主席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在圆桌会议上表示。

他透露,中国正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部际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双碳科技工作。

“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先进实用技术研发推广,强化碳补给利用与分层等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推进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他说。

此外,中国政府也将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化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节能降碳税收优惠政策,深化能源领域价格改革,完善新能源抽水蓄能相关价格机制,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完善货币工具。

据了解,截至2022年,碳减排支持工具释放政策资金1800亿元,煤炭经济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达300亿元。推动全国碳排放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累计成交金额超过100亿元。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营报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5月8日 16:43
下一篇 2023年5月9日 16:59

相关推荐

  • 政策加持 | 22省份布局氢能赛道,企业如何抢占氢能发展制高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推动能源革命,强调“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这为我国氢能产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氢能在新型能源体系里的独特价值。 我国氢能正处于规模化导入期,尽管全国各地陆续发布了上百份氢能相关规划和政策,但产业尚未形成统一有序的管理机制,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支撑较为薄弱,各界对于氢能的认知尚不全面。如…

    2024年5月27日
    19900
  • 全国首列!氢能城际动车组“青岛造”

    据第一氢能与燃料电池获悉,9月24日,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我国首列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CINOVA H2,在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正式发布。具体来看,中车四方攻克列车总成一体化设计、全工况氢电混合动力能量控制、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氢能源在城际市域动车组上的工程化应用。中车四方主任设计师梁才国表示,氢能源智能…

    2024年9月25日
    16300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副所长郭建增:加快推动海洋氢能建设 打通全产业链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副所长郭建增   “大力发展海洋氢能产业,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保障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清洁能源安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郭建增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应抓住世界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自主研发突破海上制氢技术的瓶颈,解决关键技术,率先开展海洋涉氢应用…

    2023年3月5日
    16900
  • 展商动态 | 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2000标方电解槽今日下线!

    10月12日,公司自主研发的2000标方电解槽在湖南株洲成功下线,并推出大标方柔性绿电制氢装备解决方案,是公司氢能产业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副总经理梅文庆出席下线仪式。 该电解槽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具备行业领先的高电流密度设计、超低的能量消耗水平、宽泛的工作调节范围以及全自动化操作…

    2024年10月14日
    15100
  • 安庆衡: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思考

    近日,中汽协公布了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了3000万辆的消息,这一成绩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家都为中国汽车产业经过70年的奋斗,在2023年取得好成绩、刷新汽车产销记录而欢欣鼓舞,也期待中国汽车产业未来能取得更大成绩。 然而,在欣喜之余,部分朋友和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应该思考的问题。比如,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以及新能源汽车深度内卷的产业环境下,对取…

    2024年1月15日 上市企业
    21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