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
6月20日,北京首家氢能产教融合基地落户大兴区。北京工业大学与大兴区政府合作,携手20余家氢能企业共建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将瞄准氢能前沿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校地企”联合打造首都氢能产业创新高地。
“污染小、成本低、续航强……氢能燃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时,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展厅内,讲解员详细介绍着加氢站模型、氢燃料发动机、氢能助力车、氢能摩托车等展品,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的驻足围观。作为首都氢能产业的聚集地,大兴区已初步构建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打造标杆氢区、绿色氢区,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北京首家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就落户于此,由三大氢能产业科研机构构成,包含北京工业大学氢能研究院、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工业大学氢能产业技术验证示范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兴园。基地建成后,将启动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和面向产业的关键技术研究,实施产教融合的高端人才培养。
三大氢能产业科研机构将发挥“校地企”合作优势,实现产学研才融合发展。依托氢能研究院,北工大将围绕绿氢的高效制备、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氢燃料内燃机关键技术、氢能的储运技术等方向开展有组织科研,同时为教师团队提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通道,吸纳有落地转化前景的技术入驻氢能产业技术验证示范中心进行验证、孵化。技术成熟后,该校将与氢能领域头部企业合作,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兴园,共同推动成果落地转化,有效疏通氢能产业链条上的卡点和堵点,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近年来,北工大聚焦“双碳”战略目标,在氢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基地成立大会上,该校介绍了“氢发动机”最新科研成果——1.5T缸内直喷氢发动机,采用缸内直喷技术,解决了缸内直喷喷嘴的可靠性、耐久性、流量的问题,使充量密度大大提高。“这款氢发动机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是燃料电池的五到十分之一,而且没有冷启动问题,一年四季都能使用。”北工大环境与生命学部教授纪常伟说,未来,氢发动机有望作为零碳燃料动力,在公交车、大客车等交通工具上推广应用。
北工大党委书记姜泽廷表示,该校将聚焦氢能产业发展,以院士为领衔广泛汇聚人才,磨合产教融合校地协同机制,催生一批产业发展亟须的科研成果,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出“零碳未来·绿氢大兴”高端论坛品牌,涵育创新生态,让“大兴绿氢、绿氢大兴”成为助力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制高点。
本文转载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