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迎来发展热潮,如何规模化应用仍待解

虽然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日益加快,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氢能产业生态仍不够健全,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还存在瓶颈。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技术的进一步突破,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持续投入。

7月5日,以“中国经济向新而行”为主题的第五届贝壳财经年会进行到第六场。此次 “能源变革中的地方‘氢起’之机”主题会议以山西吕梁为案例,探讨地方与企业如何把握“氢”机,打造新质生产力。
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先锋企业的领导、专家和企业家共同探讨氢能产业现状、挑战和未来前景。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原主任、首席科学家徐华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山西鹏飞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郑鹏等领导和专家发表了主旨演讲。
虽然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日益加快,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氢能产业生态仍不够健全,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还存在瓶颈。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技术的进一步突破,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持续投入。
氢能产业迎来发展热潮,如何规模化应用仍待解
“能源变革中的地方‘氢起’之机”主题会议现场
“双碳”目标下,氢的能源属性地位愈加突出
作为当前技术条件下最为清洁的终极能源,氢能被视为理想的未来能源,对促进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徐华清表示,“气候变化已经是客观的事实,从未来的趋势看,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自然灾害更为严峻。全球成果文件里明确提出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脱离化石燃料,这为未来全球能源系统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双碳”目标提出后,为我们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指明了方向,能源绿色低碳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2020年9月,我国开始在全国多地试点推行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工作,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为切入口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
工信部有关专家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制氢国,我国氢产能超过4000万吨每年,占全球的1/3左右,氢能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先导,化工冶金等领域替代应用为突破,不断强化氢能利用关键技术攻关,氢能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化应用前景可期。同时,国家也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解决了困扰业界多年的氢的属性问题。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各地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氢能产业发展先行区,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和城市。
氢能产业迎来发展热潮,如何规模化应用仍待解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原主任、首席科学家徐华清
从灰氢到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是氢能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数据显示,我国氢气产业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制氢及工业制氢,而绿氢生产量占全国氢气生产量的比重不足1%。《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202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达到10万吨-20万吨,2030年实现广泛应用,2035年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工信部有关专家表示,“当前碳达峰、碳中和进入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关口期,碳中和目标远景下,产业变革和能源转型加快推进,氢能碳减排作用更加突出,氢能需求将加倍释放,为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应推动清洁低碳氢规模化供给,支持建设一批工业副产氢规模化提纯就近应用示范项目。支持风光大基地,发展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
常纪文表示,“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当前,在绿氢难以触达一些城市或者地方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在技术研发阶段利用灰氢,这有利于氢能技术的创新发展。”
常纪文认为,氢能应用于能源,储能和化工产业,应用于交通、建筑领域有宽广的前途,对于风力、光照资源优势的地方,对于研发地区,对于可接受风力发电或者绿氢甲醇的地方来说,可促进地区能源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未来,绿氢发展空间非常大,绿氢将是继电池汽车产业链之后的又一条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赛道。
氢能产业迎来发展热潮,如何规模化应用仍待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
氢能产业仍面临安全和成本问题,需要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
虽然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日益加快,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氢能产业生态仍不够健全,相比其他能源,氢能生产成本仍相对较高,氢能储运环节安全难题仍没有得到彻底缓解,氢能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还存在较大瓶颈。
从氢能生产和储运成本看,工信部有关专家表示,“当前,氢能经济性距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差距。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约20到40元每千克,是化工能源成倍的2到4倍。储运方面,加氢站车用氢气售价30到80元每千克,与其他燃料相比缺乏竞争力。
在“氢能机遇赋能地方和企业发展转型”主题圆桌讨论环节,中氢新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佳林说,“虽然我们在燃料电池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和推广,但氢燃料电池企业仍面临着显著的问题,那就是氢源从哪来来,氢能车辆如何便宜、便捷、安全地加入氢气,这个是产业发展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他认为,“目前,氢能产业从制储输运到下游的使用都需要技术创新,氢能储运、氢燃料电池包括膜电极、催化剂等成本都非常高,导致氢能汽车成本比其他类型汽车成本高很多,整个环节都是需要技术升级的。”
山西鹏飞集团至简能源CTO张振宇认为,“氢能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建立明确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及时解决氢能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氢能汽车的路权问题。同时,还需要逐步建立清晰的标准体系,吸引更多的氢能技术厂商、更多的场景加入。”
氢能产业迎来发展热潮,如何规模化应用仍待解
“能源变革中的地方‘氢起’之机”主题会议现场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陶野 校对 穆祥桐

本文转载自新京报,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头条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4年7月8日 09:00
下一篇 2024年7月9日 08:32

相关推荐

  • 氢能多场景大规模应用多重难题待解

    近日,“西部氢能产业园推介签约仪式”在四川成都西部氢能产业园产业展示中心举行。西部氢能产业园全部21栋建筑封顶,产业展示中心已投入使用,初步招引氢能、汽车电子、环境保护等领域多家企业入园。 当前,氢能产业园、氢能港口等应用场景建设正持续提速,跨区域氢能高速公路建设拉开帷幕。业内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氢能的多场景大规模应用将充分发挥氢能脱碳潜力,助力降…

    2023年5月31日
    31800
  • 制造成本低40%!全球首台套10kWAEM电解水制氢系统重磅发布!

    以低成本制氢为目标,稳石氢能新产品AEM电解水制氢系统(10kW)是基于AEM电解水制氢系统(2.5kW)的提高和增强,更适合市场需求。是目前制氢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AEM电解水制氢系统(10kW)新产品将能源转换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具有更大的制氢能力,能够更快地制备氢气。这对于大规模应用氢能技术,如储能市场、制加氢一体站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18日
    27500
  • 绿色氢能,绿色未来 “SNEC H2+第七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暨展览会”隆重开幕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SNEC H2+第七届(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暨展览会”(简称“SNEC H2+ 2024国际氢能两会”)于2024年9月24-27日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浦东新区花木路1388号)隆重开幕。同期举办“SNEC ES+第…

    创业分享 2024年9月24日
    20500
  • 3.98KWh/Nm³!海德氢能“氢舟”刷新行业制氢性能新高度

    氢能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是实现制氢技术的成熟应用。全新的绿氢需求场景,正在呼唤电解制氢设备变革新生。海德氢能自成立之初,即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基于绿氢场景下的氢能解决方案。2022年8月,海德氢能推出了颠覆行业的标准化带压碱性电解制氢系统“氢舟”。基于“绿电+绿氢”能源模式特性,“氢舟”以其出色的产品和技术革新,适配绿氢行业新场景。 制氢效率行业领先 根据中国科学…

    2023年7月10日
    29400
  • 海马汽车扣非6年亏66亿景柱寄望合作突围 联手丰田规划2000台氢能车产能小步慢走

    丰田豪赌氢能车,海马汽车(000572.SZ)也来跟风。   3月25日,海马汽车公告称,公司与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较为具体的一点是,在海马汽车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上搭载运用包括日本丰田第二代Mirai电堆在内的成熟部件及系统,完成整车适应性开发。   根据协议,双方争取于2023年投入小批量(200台)开展示范运营,并…

    投融资 2023年3月27日
    26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