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氢”风劲吹,绿能领航

在张家港的街头,你可能会遇到这种特别的公交车:它们不“喝”油,只加“氢”。进站10分钟,就“能量满满”重新出发。这背后是江苏氢能产业的“硬实力”:去年全省氢能产业链开票销售额就已高达340亿元,稳居全国第二。截至目前,江苏氢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38万件,位居全国第一。

应用场景“百花齐放”,氢能融入日常生活

在张家港的街头,70多辆氢能公交车每日穿梭不息,已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绿色风景。它们安静、清洁地行驶在各条线路上,背后离不开一套日趋完善的氢能供应体系。

位于经开区内的港城加氢站,正是这条“氢链”上的重要一环——公交车在这里快速加注燃料,仅需10分钟便可续航400公里,同样受益的还有往来于张家港与常熟之间的燃料电池物流车、大巴车等商用车辆。“10分钟左右氢就加满了,能跑400公里,跑起来噪声相当小,也没有油烟味。”张家港6路氢能公交司机陈师傅说。

江苏:“氢”风劲吹,绿能领航

张家港的氢能卡车及加氢站 图片来源/张家港发布

与加氢站一墙之隔的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构建本地氢能生态的关键力量。在公司的测试场上,一套庞大的圆柱形电解槽正在运行:电流通入水溶液,将其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开启氢能的“制造之旅”。公司副总经理王朝介绍,这样的设备每小时可产氢1000标准立方米,而制氢只是起点——国富氢能已实现了从制备、液化、储运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覆盖,推动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与电力等多元场景中落地生根。

目前,张家港已累计投运氢能车辆225辆,涵盖公交、物流车、重卡等多种类型;已建成5座加氢站,日加氢能力达3.2吨,初步形成氢能商业化运营的示范样本。

将视线向北延伸百余公里,常州市武进区的“氢湾”同样涌动着创新热潮。氢致能源(江苏)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海水柔性制氢装备,可直接利用海水、盐碱水甚至废水制备氢气,并能灵活适应风光发电的波动性,该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已与中海油等央企展开深度合作。

而从公交、共享单车到港口氢能牵引车,从“氢光互补”微电网到分布式能源场景,氢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融入江苏的日常脉络,悄然改变这片土地的生产与生活面貌。

产业链条 “纵横贯通”,全链布局协同发展

从“制”到“储”,从“输”到“用”,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在张家港保税区现代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基地,中集圣达因、江苏利柏特等企业协同发力,逐步构建起从原材料、核心装备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去年,张家港市成功入选江苏省氢能领域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目前已集聚近50家涉氢企业,形成显著集群效应——在供氢环节,华昌化工等企业年外供氢气能力最大可达20万吨;储运方面,国富氢能、中集圣达因等技术实力突出;燃料电池领域,则有华昌能源等企业持续拓展创新。

江苏:“氢”风劲吹,绿能领航

国富氢能 图片来源/江苏新闻

常州市武进区同样以“链式”布局推动产业发展。2022年起,以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和常州氢湾为依托,武进积极布局氢能全产业链。这里不仅设立了长三角(常州)氢能创新中心,依托院士团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还建成了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此外,国内首个面向工业场景的兆瓦级“电氢热”综合能源系统也在此启动运行。截至目前,武进已汇聚超过50家氢能产业链企业,覆盖从关键技术到应用服务的全生态链路。

除了张家港和武进,江苏其他地区也在氢能产业链上各有建树。南京覆盖了氢能产业链各环节;无锡集聚30余家氢能创新型企业及科研机构;南通创建“氢经济示范城市”,吸引24家企业落户氢能产业园。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共同推动江苏氢能产业的整体进步。

产业发展“破局有道”,多方发力共赴未来

尽管江苏氢能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储运环节,较高的成本制约了氢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市场端,由于绿氢制备的经济性尚未完全实现,导致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用户接受度偏低。此外,相关政策尚需增强连续性与稳定性,标准体系也有待完善,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的信心。与此同时,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之间仍存在转化“断档”,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完全畅通,检测认证能力及标准缺失也制约了创新步伐。

为突破这些困境,江苏省积极行动。政策层面,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印发《江苏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 年)》,提出到2027年,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建设加氢站100座以上,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万辆;到2030年,初步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氢能供给及应用体系,绿氢成为供氢增量主体,氢气成本明显下降。方案还明确了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场景、优化发展环境等重点任务。

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通过降低绿氢成本,拓展下游应用场景,促进氢气消纳。例如,推动海上风电耦合海水直接制氢、氢氨醇一体化等项目试点。产学研协同方面,政府加大科技投入,搭建合作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促进技术交流与转化。同时,加快建设检测认证平台,完善标准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十年磨一剑,氢能产业的发展需要耐心与远见。江苏以十年为周期布局氢能产业链,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和商业模式创新上持续投入。绿氢价值链、技术链、产业链三位一体发展策略正在江苏落地生根。从海上风电耦合海水制氢到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从燃料电池重卡到“换氢瓶”模式,这条绿色链条正在延伸至更远的未来。

文/李诗睿

江苏:“氢”风劲吹,绿能领航

来源:新华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江苏网、江苏省人民政府网、江苏新闻、张家港发布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发布者:xhbeiji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ngtx.cn/archives/13562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5年9月1日 10:44
下一篇 2025年9月1日 10:56

相关推荐

  • 内燃机出现新岔道!日本四家公司联合作战布局氢发动机!

    近日,日本的川崎、铃木、本田和雅马哈四家公司宣布正式成立一家名为“HySE”的小型氢气引擎技术研究协会,全称为“Hydrogen Small mobility & Engine technology”,在开发研究方向方面主要有三个,分别是氢气引擎研究、氢气加气系统研究、燃料供应系统研究,研发项目中就包括有适用于摩托车使用的发动机。 本次的…

    2023年5月29日
    29900
  • 科威尔(688551.SH):从整体看公司对氢能行业发展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格隆汇6月4日丨科威尔(688551.SH)接受特定对象调研时表示,从目前氢能源政策及市场反馈来看,一方面,用氢端以山东、成都等地为代表,政策暖风频吹,以及下游客户继国鸿氢能在港交所上市后,捷氢、重塑等申报港股上市。政策层面的推动以及下游客户通过融资带来资金面的改善,将会带动测试设备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制氢端绿氢发展较快,电解槽市场需求增加。因此,从整体看…

    2024年6月4日
    33300
  • 专访| 氢辉能源朱传宝:PEM电解槽3大发展趋势

    2023-11-17 09:29:45 来源:索比氢能网 近两年来,国内PEM电解水制氢发展势头迅猛,已有多个兆瓦级PEM制氢项目相继投产,多家企业发力PEM电解水制氢装备,并在单体产氢量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等方面频频突破。 在上周闭幕的佛山氢能展,共有8家企业展出了PEM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其中,氢辉能源和广东卡沃罗在展会现场发布了兆瓦级PEM制氢电解槽,吸引…

    2023年12月18日
    40000
  • 美锦姚锦丽:继续推动能源综合高效利用

    2023年是美锦能源发展氢能的第6年,公司完成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上游搭建氢气制-储-运-加产业链;中游搭建了气体扩散层-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整车制造的核心装备产业链;下游推进七大区域发展战略,即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环渤海、能源金三角、中部地区、云贵川。美锦能源探索了从研发-生产制造-商业化应用的“氢能源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持续打造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集群。在氢能产业链上凝聚了从制氢、运氢、加氢到氢能应用环节的二十余家细分领域高成长性企业,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同时大力推进商业化应用,走在中国氢能发展前沿。

    上市企业 2023年12月27日
    27400
  • 大兴区区委书记王有国带队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调查研究

    7月20日,区委书记王有国带队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新质生产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王有国一行先后来到北京聚智合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驰科技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企业技术研发进展、产品应用情况,实地察看生产线,问企所需。并鼓励企业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王有国指出,氢能作为…

    投融资 2024年7月22日
    17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