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加快破茧成蝶 “风光储氢”引领变革方向

转自:中国改革报

5月23日,第十六届SNEC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SNEC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SNEC大会执行主席朱共山在会上指出,当前,各种新能源形式都在加快破茧成蝶,加快能源革命的进程。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光伏、风电、氢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与零碳科技同频共振的时代,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化工、零碳农业、零碳乡村等正在拼出零碳未来的新版图。

随着光伏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通过绿色电力制取氢能正在成为未来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的重要方式,“绿氢”逐渐受到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关注。在今年SNEC大会期间,氢能与光伏等新能源的耦合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风光储氢”齐头并进

“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新科技革命、新材料革命、新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朱共山表示,正如人们用经线和纬线来标注地图一样,当前以及未来的新能源产业地图,也存在着两条明晰的“经纬线”,一条是“时代之变”的创新金线,一条是“产业进化论”的科技银线。他指出,创新金线和科技银线经纬交织,形成新物种,塑造新业态,开启新未来。

朱共山强调,放眼未来,新能源的技术革命、场景革命、数字革命等,正以燎原之势,席卷着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能源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甲醇、氨能等一大批新能源技术加快迭代,推动新能源产业从资源、资本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他认为,未来,风、光、储、氢技术将齐头并进。

其中,作为未来能源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氢能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宇表示,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动能源革命,有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稳步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变。其中,发展氢能产业将在我国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在张宇看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氢能在各国能源转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她强调,“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高度重视氢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并纷纷发布氢能发展的国家战略。”

随着全球对氢能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氢能的国际合作也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副秘书长李谚斐指出,“双碳”大背景下,2022年,我国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积极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氢能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等合作,加强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国际市场。他表示,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中东国家正在积极开展跨国合作与投资,布局国际氢基燃料供应链,氢基能源国际贸易格局初现雏形。

绿氢产业逐步完善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猛。据张宇介绍,在政策引导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产业链逐步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国内外合作进一步加强。2022年,我国氢气总产量超过3781万吨,同比增长14.5%;氢能行业发展迅速,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12月,开业企业已超过8840余家;我国氢气制备及氢能应用逐步由灰氢、蓝氢向绿氢过渡,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在绿氢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年均供应量将超过4800万吨,其中电解水制氢供应量约为1100万吨/年,相当于75GW~100GW电解制氢容量,占比约为25%。可再生能源制氢新建投资规模将达到3750亿元。

与此同时,绿氢技术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氢能方面,随着电解槽单线产能持续增加和电耗的逐步降低,绿氢的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朱共山表示,预计到2025年后,绿氢有望实现与天然气制氢平价,2030年左右有望与煤制氢平价,并且在未来10年保持5%左右的产量复合增长。

朱共山指出,在绿氢制备领域,碱性电解槽朝着大标方、低能耗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质子交换膜技术不断完善,燃料电池、储氢系统、氢燃料、电解槽和配套设施等同步都在降本增效,使用安全、行业标准、研发制造成本等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命题都在逐步得到破解。新能源的平价与储能的平价,推动绿能更多地变绿氢。

“预计到‘十五五’中后期,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朱共山认为,随着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成为常态,钢铁、水泥、炼油、焦化等碳排放大户,将因为有了绿氢的加入,而转型为绿色工业,催生零碳新工业制造体系。

从我国氢能产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张宇强调,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情况,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使发展绿氢贸易具有优势,未来可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和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促进氢能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同时,大量的绿氢需求也将拉动规模化太阳能发电制氢和环境治理等技术的发展,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链建设,为人类更美好的明天贡献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转载自中国改革报,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

(1)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5月24日 10:51
下一篇 2023年5月24日 10:54

相关推荐

  • 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通过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工业排放提标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等节能减排措施,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代表说:“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机动车污染治理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现行国六标准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贺泓代表建议,重视以氢内燃机为代表的碳中和内燃机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加强顶层设计,全生命周…

    前瞻报告 2023年3月13日
    35600
  • 喻宝才赴湖北调研氢能产业发展

     9月10日,中国石化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喻宝才一行前往湖北,实地参观了石化机械(000852)三机分公司、氢能装备分公司的生产线,并深入调研了东风汽车公司及其氢能产业园、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就推动氢能交通、绿氢炼化可持续发展进行座谈。   在座谈会上,喻宝才听取了石化机械关于“聚焦能源转型、创新基地建设,全力服务集团氢能产业高…

    前瞻报告 2024年9月11日
    12400
  • 省级氢船项目补交付价格60%!福建省发布氢能补贴政策

    近日,福建省工信厅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 在氢能方面,文件指出: 三、推动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发展 加快推进江、河、湖、海等电动船舶应用场景建设,重点打造港口作业船、闽江货船、公务船、闽江游船、渡轮、沿海观光客船、湖区(库区)客船、内河客船、渔业辅助船、游艇等示范项目。对省电动船舶示范项目(含新建和改造…

    2023年6月19日
    24710
  • 成本占比高达40%,氢能储运多路径降本,静待产业链整体放量

    氢能储运是氢能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氢气密度非常小,单车氢气运输量少,导致运输效率低、成本高,其成本占氢气总成本的30%-40%。 以目前市面上主要的商用运输手段——高压气态运输为例,20MPa的氢气运输车整车+氢气重量接近40吨左右,但实际有效的氢气运输量仅300多公斤,占整车重量的不足1%。 随着产业链降本诉求不断提升,储运成为氢能降本的关键环节之一…

    2023年7月18日 上市企业
    28210
  • “天然氢”的潜力

    这种存在于地下的氢气,因其地下储量丰富和无碳清洁等优势,也被称为“白氢”或“金氢”。随着全球去碳提速,这种可再生清洁能源迅速在科学界和能源领域走红。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仍处于起步阶段,天然氢将与“绿氢”等清洁能源一道,共同推动全球绿色革命。

    2024年1月16日
    21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