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汽车要突破,机会在哪里?

【环球时报赴厦门特派记者 邢晓婧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潘小多】“共创共赢——中日氢能源产业合作论坛”日前在厦门大学举行,中日两国产学研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就氢能源汽车、氢能源技术领域合作等话题展开讨论。《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中日两国都在氢能源领域持续投入产业研发,开拓市场应用。氢能作为“绿色零碳”的重要清洁可再生能源,因其使用过程几近无任何污染,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的未来之一。在当下新能源汽车革命中,氢能源或成为电动车之外的另一潜力赛道,日本产业界人士认为,中日企业在此有很大的共同发展空间。

目前日本氢能源汽车占比仅为0.01%

据日媒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前宣布到2050年将氢供应量提高提升至2000万吨的目标,预计届时全球氢市场的年收入规模将达到2.5万亿美元。为此日本计划在未来15年内投资15万亿日元(约合1075亿美元)于氢能源项目,用以建立与氢相关的供应链。

氢能源汽车要突破,机会在哪里?

东京的一处加氢站。(视觉中国)

由于能源匮乏,日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提出构建“氢能社会”,希望通过更多利用氢能实现能源的整体高效利用。日本创研公司首席技术官(CTO)元木寅雄曾担任大阪燃气集团咨询公司国际战略部副部长,从事燃料电池、制氢、新能源等领域研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介绍了日本氢能源的基本情况。

元木寅雄表示,在上游的制氢环节,日本以从海外直接购氢,国内制氢多种方式布局。在中游的储氢和运输环节,一方面为打破运输空间的限制、减少氢所占体积,丰田等公司通过高压的方式压缩氢,提高运输能力;另一方面日本实施“自产自销”,即在用户端制氢,避免大量储存、运输、释放氢的过程,降低成本。在产业链下游的应用环节,除了外界普遍关心的氢能源汽车之外,实际上日本已将较为成熟的氢能源技术应用到包括住宅社区在内的多个场景。

元木寅雄称,日本政府希望能在氢能源汽车赛道保持领先位置,继而将技术转移到海外、扩大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既能使企业从中受益,也有利于环保。但尽管技术成熟、经验丰富,日本氢能源汽车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受到基础设施投资大、传统产业利益集团的掣肘,日本氢能源技术产业化的速度较慢。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经济问题专家丸川知雄近日对《环球时报》分析称,日本政府长期对氢能源汽车市场前景抱有期待,还提供补贴,但这些年氢能源汽车发展还是很缓慢。丰田一款名为mirai的氢能源汽车售价约为750万日元(约合38.2万元人民币),日本政府提供150万日元购车补贴,但在汽车市场上竞争力仍较弱。由于投资大、占地大、财政紧等因素,日本无法密集建设加氢站,这款车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目前在日本全国仅有约8000辆氢能车,占所有车辆的0.01%。

氢能源汽车要突破,机会在哪里?

工作人员正在为车辆加注氢燃料。(视觉中国)

即便如此,日本车企仍希望继续在氢能源汽车领域深耕。6月15日丰田公司在一场技术说明会中表示,2026年丰田将推出续航距离增加20%的新一代商用车燃料电池。

“庞大的市场规模是中国最大优势”

近年来,作为氢能源应用领域“后发者”的中国不断探索,令氢燃料电池汽车迎来高速发展,有望成为2023年该领域的一匹“黑马”。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至12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累计分别完成3626辆和3367辆,同比分别增长105.4%和112.8%。

在元木寅雄看来,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应用最新氢能源技术的客观条件。在氢能源得到广泛利用之前,日本一度依靠天然气发电,建立了相应的基础设施,这些设备在新技术出台之后无法立即淘汰,而中国在配套基建方面可以“一步到位”。此外,中国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策优势,这在光伏、LED、液晶等产业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

“庞大的市场规模、包容开放的环境,对创新、投资的积极态度,容许企业大胆研发试错,促进企业快速增长,这是与美日等国相比,中国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说,中国是在这些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丰田通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加藤正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近年来在氢能源领域发展迅速,叠加上述优势,包括氢能源汽车在内的新型产业都将在中国得到快速推进,这也将为未来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创造更多空间。

松下对固定式燃料电池的研发制造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副总裁赵炳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2月,松下无锡电池工厂打造了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的示范项目,以纯氢为能源,燃料电池为工厂部分设施提供绿色电力的同时,把发电产生的废热回收利用,结合南方地区夏季炎热的特点,搭配制冷机组在夏季供冷。这是松下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达成了氢能源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的实际应用。

围绕中国能否在氢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的讨论时有发生,元木寅雄认为,弯道超车需要足够强大的技术支撑,氢能源汽车领域日本“走得早”“走得远”,同处一条赛道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国企业的特有优势。

合作是主旋律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追随美国在芯片等领域加强对华限制,在氢能源方面是否故技重施?元木寅雄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日之间互补优势明显,中国的市场、资金和日本的技术有效对接,有利于将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同时也可为改善全人类的环境做出贡献。

“中国利用氢能进行能源转型的潜力十分巨大,松下看好中国的发展。”赵炳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日企业各有优势,交流与合作才是未来中日合作主旋律。氢能源事业是产业链,制氢、储氢、运氢、应用等各个环节相辅相成,总体而言中日企业互补性较强,协同产业、共同打造产业链是未来新发展趋势,松下看好中国市场未来。

中国氢能源企业未势能源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在市场潜力方面,国内氢能商用车主要以中长途、中重载应用场景为主,可满足港口、钢铁、焦炭、水泥等行业的绿色清洁运输需求;其次是冷链、快递等附加值高的物流运输场景。

“中国的氢能源有更好的未来。”丸川知雄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企业已经走出一些不同于日本企业的道路,中日两国未来在该领域合作的可能性高于竞争。目前日本主要使用煤气制造氢气,因此对日本“减排”的贡献比较有限。中国则不同,可以利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制氢,因此具有更大“减排”意义。在此背景下,为开发氢能源投资,不少日本企业希望将氢能产品、设备、技术转卖给中国企业以获得研发回报。

6月15日,丰田表示为通过扩大量产降低氢能源汽车成本,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市场的国家建立开发和生产基地,并在产业标准化方面同欧洲和中国有实力车企的合作。3月24日丰田汽车已与海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海马汽车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上搭载运用包括日本丰田第二代Mirai电堆在内的成熟部件及系统。今年1月,本田与东风汽车开启本田燃料电池系统在商用车领域技术验证合作。

本文转载自环球网,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

(1)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6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6月19日

相关推荐

  • “氢相关特种设备应急处置工作明白卡”首发

    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7日组织全区氢相关企业召开应急处置现场会,开展氢泄漏突发事件示范演练,并在全国首发《黄埔区氢相关特种设备应急处置工作明白卡》。

    2023年12月8日
    21400
  • 2023那些振奋人心的科技成果

    百年变局之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探月探火、载人航天、“天眼”远望、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当前,中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2023年,中国科技“热词”不断涌现,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斩获重…

    2023年12月27日 上市企业
    20200
  • Vol.02 可再生氢的低碳之路

    中国氢能联盟原创打造「氢能科普月」,以全面、深入的科普内容,分享氢能及燃料电池的核心观点与新知,旨在营造良好的氢能产业发展社会氛围,为推动全球氢能发展贡献力量。 本期,我们将科普氢能在推动全球低碳转型方面的积极价值与实现路径。探索可再生氢的低碳之路,即刻出发! 01   什么是可再生氢?   可再生氢=绿氢吗?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国际上对…

    2024年10月16日
    12400
  • 储能最新要求4月1日起施行!

    1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8号。《电能质量管理办法(暂行)》已经2023年12月26日第7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4月1日起施行。

    2024年2月19日 前瞻报告
    23500
  • 「大机遇 大文章」广州: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经由广州科研院所引进的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首枚“南沙造”力箭一号运载火箭连续三次成功发射,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又将于2025年首飞;广州海洋实验室参与创造可燃冰试采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其研制的探测系统“海蜇号”,弥补了我国海底原位探测和保真无损采样关键技术空白;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天河星逸”发布,该系统在通用CPU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以及应用服务能力等多方面较“天河二号”实现倍增……

    2024年2月18日 上市企业
    19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