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车火热,氢能板块的走俏则再给新能源车加了一把火。
对于氢能我们之前已经多次撰文分析,这一能源领域的明日之星,目前市场份额、技术成熟度、用户接受度还处于早期阶段。丰田对于氢能的大举投入和马斯克“氢气是智商税”的言论,种种新闻都让氢能出于市场接受的两端,认可的称其为未来,不认可的则认为是资本噱头,虽然后一种观点看起来是少数。
事实上,氢能是未来趋势的迹象已经很明显。
援引中国网新闻,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加时赛”后终于落下帷幕。198个缔约方共同达成了“阿联酋共识”。该协议呼吁各国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2倍,并将全球能源效率的年均提高率翻一番。此外,在谈判最焦灼的化石能源问题上,该协议首次呼吁各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便在2050年科学地实现净零排放。
逐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是共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里的可再生能源既包括目前已经大范围建设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水能,自然也包括氢能。
早在2020年8月,氢燃料电池龙头企业亿华通成功登陆科创板,首日股价大涨144%,开启氢能行业奔赴资本市场的新局面。时隔三年,就在本月(12月5日),国鸿氢能在港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提振了氢能产业投资的信心。
今年以来,根据《索比氢能网》统计数据,1至9月已有29家氢能企业宣布完成融资,共计32笔,融资金额超41亿元。10月份以来,一些氢能公司也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天使轮融资等。
虽然目前氢能资本化的路径还不算明晰,氢能板块的企业冲击IPO之路也谈不上顺利,但最近的板块走势走高,还是让人对于氢能的未来畅想又多了不少。
氢能板块走热
一直以来氢能都被公认为高效环保,症结主要在于安全性和降成本。从制氢到运输,氢能要想大范围推广仍然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局限。
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事项正在企业中开展。援引《经济观察报》评论,2020年开启的央企氢能热在2023年进一步升温。
无论是出于政策导向还是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在传统能源时代就是排头兵的央企,在布局氢能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前瞻性。且不仅是国内,可持续能源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明星项目,上到国家战略下到企业布局,氢能热已经不是浮于表面的资本噱头。
最近三星集团下三星物产就有新动静。根据韩媒报道,三星地产正携手跨国企业参与阿曼大型绿氨项目。
12月13日,三星物产宣布已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阿曼能源巨头OQ、阿联酋Dutco集团等跨国公司组成超级财团,联合获得了阿曼一项绿氨项目的开发权,该项目的目标是年产100万吨绿氨。
熟悉的行业人士清楚,绿氨和绿氢之间产业息息相关,且三星不仅瞄准了海外的绿氨项目,在阿曼的布局同样涉及绿氢产业。
包括三星物产在内的跨国财团,希望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业务(绿氢、绿氨)的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争夺阿曼政府这一大型绿氨项目就是一个信号。
具体来看,这次三星物产获得绿氨项目位于阿曼南部港口城市塞拉莱自由贸易区,涉及建立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厂,聚焦太阳能、风能和绿氨的生产,计划于2027年开工建设,2030年投产,生产的绿氨将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全球市场,用于无碳清洁能源发电。
三星地产不过是众多瞄准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资本巨头之一,国内大型央企、部分民营企业也在涉足绿氢产业,包括绿氢的制造和运输。
商用车成氢能赛道排头兵
氢能的发展,已经逐渐渗透进行业,连早前备受争议的氢能汽车,现在也被部分车厂视为长期战略。
除了丰田、现代,国内的长城、长安在氢能源汽车领域都有尝试,虽然水花不大,但被视为一种信号。不过,在氢能汽车领域,商用车氢能化的速度倒是超越了乘用车,成为发展的排头兵。
氢能汽车可以简单分两种——氢内燃机汽车(HICEV)和氢燃料汽车(FCEV)。其中氢内燃机汽车,是以特定内燃机通过燃烧氢气产生动力,最后实现汽车驱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则是通过氢燃料电池,反应产生电力之后,再以电力推动汽车驱动。
目前市面上氢能车多以日系车为主,日本也是氢能研发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这一领域投入巨大,且布局早、积累深、专利多。
氢能车的代表之一,丰田Mirai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当然囿于成本、汽车制造等多方面难题,成本还没能压缩下来,不过丰田对于降成本这件事情已经定了目标。
乘用车的氢能化还处于早期阶段,除了丰田有阶段性成果外,其他大型车企在氢能这片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商用车(包括客车、货车、半挂牵引车等)是目前氢能覆盖最快的产业,也是目前一些氢能汽车厂商布局的主要领域,比如重卡。
这一方面是囿于商用车多用于固定路线,建设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更加划算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从成本考虑,毕竟商用车整车成本较高,能够将成本分摊到整个用车周期之中,对于氢能成本有一定包容度,且一旦技术成熟,长期来看能够为商用车降本增效。
所以,总体而言,厂商还是有动力开发氢能汽车,对于那些商用车特别是重卡来说,氢能重卡有长续航、大载重、效率高、性价比高、耐低温等多种优势,能解决重卡等车型能耗高、排碳多的问题。
根据新华社消息,就在12月8日,中国石化发布消息,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广西石油南宁振兴加能站在广西南宁建成并成功试投产。该一体站每天能产出500公斤99.999%的高纯度氢气(绿氢),制氢规模为同类型最大,可满足40多辆氢燃料车用氢需求,且相较于广西之前的用氢方式,成本降幅达60%。
对于氢能汽车来说,这无疑是好消息,基础设施作为氢能汽车推广过程的重要环节,其加速发展无疑能推动整个行业往前走。
尾声
“十四五”规划中,氢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现在氢能已经是很多国家的国家级战略,开头我们提到的“阿联酋共识”达成就是信号。
只是,放弃化石燃料的过程是“痛苦”的,能源转型的道路是坎坷的,这从本次公约未能在原定闭幕时间达成共识可以嗅出。
当然,发展中国家碰到的阻力自然最大,发达国家在国内推进转型同样不易,最近美国政府就面临绿氢发展和推广的压力,这中间涉及方方面面的博弈、政治的角逐,并非易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是就化石能源问题有诸多分歧,甚至因此关系紧张。对于上述协定,援引外媒,一些气候组织评价该协议为化石燃料行业提供了行业漏洞,也没有涉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转型资金的条款。
不管怎么说,能源转型的背后同样涉及政治博弈,国内如此,国际关系上也是如此。在这个逐渐转向清洁能源的过程中,谁能占据主动权,就有机会提升国际话语权。
最近,德国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研究所(SWP)2023年11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氢能的地缘政治:技术、参与者和发展方向的2040展望》(文化纵横编译)引起了学术届的广泛关注。该报告深刻剖析出能源发展其实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作为清洁能源代表的氢能,其发展同样会深刻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政治影响。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份研究报告,相信读完会对于能源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
巨头企业的走向往往牵扯众多,关于能源转型更深刻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
本文转载自财经早餐,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