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京双碳办〔2023〕18号

各有关单位: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6月7日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
(2023—2025 年)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革命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
高效能源体系的重大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客观
要求,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城市
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动力。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
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
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北京市“十四五”
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特制定本
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新
时代首都发展,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
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规划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
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措施。市内资源高质量应用与外调
绿色电力高水平开发相结合,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并重,推进城
市能源规划建设管理体系由化石能源主导向可再生能源综合应
— 2 —
用转变,全社会共同行动,有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成长为碳达峰、
碳中和的主力军。
(二)基本原则
先立后破,安全有序。统筹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
高质量发展,统筹城市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夯实发展
基础,稳妥有序推进,抓好顶层设计、转型路径谋划,率先加快
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推广应用。
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把创新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动
力,着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效率提升,引领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建区域、新建建筑、新增设施
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城市更新领域高水
平应用,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路径。
质量优先,融合发展。坚持质量提升、生态友好、功能协同、
风貌协调,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各级规划衔接,推动可再生能
源应用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精细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推进可
再生能源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系统谋划,综合应用。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落实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统筹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坚持超前规划、同步实施,因
地制宜、科学布局,构建多能耦合、综合应用的新局面。
多元协同,共同行动。各区、各部门、各行业要将大力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要求,转化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际行动。
建立区级目标引导机制,明确重点行业领域发展要求,充分调动
各类主体积极性、能动性,压实各方责任。
— 3 —
(三)主要目标
1.“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可再生能源成为城市能源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行各业取得广泛应用,并在综合应用、
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适用于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法规
政策体系、规划建设体系、运行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绿色低
碳转型迈上新台阶。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持续提升。到 2025 年,可再生能
源开发利用总量达到 1160 万吨标准煤以上,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比重达到 14.4%以上,力争达到 15%以上。新增能源消费量优先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热的比重力争分别达到
25%左右、10%左右。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成效。到 2025 年,全市可再生能
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 435 万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服务
面积达到 1.45 亿平方米左右,外调绿色电力规模力争达到 300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 21%左右,新建重点区域可
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原则上不低于 20%。
可再生能源法规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可再生能源地方立
法,建立可再生能源目标引导机制,加快可再生能源政策与经济
社会发展政策体系的融合衔接,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绿色电力消纳和市场化交易机制更加完
善,政策支持更加精准高效,有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2.2030 年目标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持续快速提高,到 2030 年,可再
— 4 —
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度融合,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电力供应加速脱
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有力推进,适合北京城市特点的可再生能
源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表 1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总量 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 10.4 14.4 以上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 万吨标准煤 704 1160
电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发电装机容量 万千瓦 218.1 435
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万千瓦 61.5 251
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 万千瓦 38.8 55
风电装机容量 万千瓦 18.7 30
水电装机容量 万千瓦 99.1 99.1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总量 亿千瓦时 184.5 360
其中,域内绿电量 亿千瓦时 38.9 60
外调绿电量 亿千瓦时 145.6 300
外调绿电量占全社会
用电量比重 % 12.8 21
供热 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面积 万平方米 9950 14550
二、加快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坚持内外并重、协同推进,推动与资源丰富地区能源合作,
着力扩大绿色电力市场化应用规模。高效开发利用市域内可再生
能源资源,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和供热综合应用,着
力提升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电
力消纳责任权重达到25%左右,市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
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左右。
(一)积极扩大绿色电力应用规模
按照统筹协调、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强绿色电力基地和输电
— 5 —
通道建设,强化互通互联,推动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不断提高
绿色电力消纳水平。
1.推进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
探索建立清洁能源基地与本市消纳市场联动长效机制,择优
支持已确认供应保障规模、调峰设施、价格形成机制和输送通道
的可再生能源基地项目,支持市管企业充分挖掘北京市场消纳资
源,开展上下游一体化开发,保障绿色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到
2025 年,域外可再生能源基地装机规模超过 1000 万千瓦。
加快建设京津冀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基地。推进北京绿色电力
市场与津冀风光项目开发一体化发展,建设环京 200 公里可再生
能源协同发展圈层,推动形成“2 个基地+1 个发展带”的格局。
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鼓励市管能源企
业积极参与投资建设张家口风电基地四期和光伏综合利用基地、
承德风电基地三期和光伏发电应用基地 2 个京津冀北部千万千
瓦可再生能源供应基地,以及天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唐山、
沧州光伏发电基地等京津冀东南部可再生能源发展带项目。
大力推动京津冀以北区域可再生能源基地协同发展。谋划
建设山西-内蒙-东北外调绿色电力供应保障带。积极跟进北方上
都百万千瓦风电、托克托风火打捆、锡盟特高压配置新能源、岱
海风光火储氢一体化、鄂尔多斯外送风光基地等存量项目进展情
况。充分运用京蒙合作机制,协同规划、开发新增可再生能源基
地项目,扩大内蒙绿电进京规模。强化推动“吉电入京”合作协议
落地实施,加快开展风光项目规划,共同推动通道建设,力争形
成 100 亿千瓦时以上的绿色电力供应能力。深化与山西、内蒙等
— 6 —
资源丰富地区的能源合作,研究签署省间合作协议,持续扩大外
调绿色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国网公司华
北分部、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持续增强绿色电力输送和消纳能力。
完善本地及周边区域电源设施布局,加快输电通道建设,
优化本地电网结构,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提高绿色电力
输送保障能力。
持续完善外受电通道。加快构建“三横、三纵、多联络”
的区域绿色电力通道格局。推动胜利(锡盟)-张北特高压通道
建设,形成环北京特高压环网。积极推动大同-怀来-天津北-天
津南输电通道建设,增强京津冀域外绿色电力进京输送能力。加
快北京东-通州北、北京西-新航城 500 千伏等下送通道建设,提
升北京电网“多方向、多来源、多元化”受电能力。到 2025 年,
外受电通道达到 18 条 37 回路、输电能力增加到 4300 万千瓦。
强化电网网架结构。持续完善 500 千伏双环网结构,建设
亦庄、CBD 等 5 座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规划新建 220 千伏变电
站 29 座,110 千伏变电站 141 座,深化“分区运行、区内成环,
区间联络”的运行方式,实现 9 分区供电格局。到 2025 年,全
市 110 千伏及以上电网设施变电容量较 2020 年增长 30%以上,
全市供电服务保障和电网电压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提升城市配网消纳能力。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不断完
善调度和调节方式,推动电网企业加强有源配电网(主动配电网)
规划、设计、运行方法研究。积极开展适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
— 7 —
入的直流配电网示范。推动电网企业建立可再生能源项目接网一
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可再生能源项目接网全流程线上办理。加强
智慧配电网建设,提升负荷预测和智能调度能力,在保障配电网
运行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提升配电网接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的比例。加强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服务融合发展。
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规模力争达到 60亿千瓦时。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国网公司华
北分部、市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
推动本市燃气电厂增强机组调峰能力,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
电源建设,推进华能电厂、郑常庄电厂等燃气电厂热电解耦改造,
推动怀来抽水蓄能项目、房山电化学储能项目、京丰电厂储能项
目、大安山压缩空气储能等调峰储能项目规划建设,不断提高城
市电网可再生能源消纳适应能力。建立市场服务长效机制,完善
价格引导机制,支持电源侧主动参与调峰电力市场。引导和激励
电力用户挖掘需求响应资源,开展电动汽车灵活充放电、智能调
度。充分利用新型储能、分布式能源、可调节负荷手段推进虚拟
电厂建设。(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国网公
司华北分部、市电力公司等相关企业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化应用。
扩大绿色电力认购。研究推进绿色电力消费服务平台建设,
推广绿色电力证书,组织提供绿色电力交易服务,拓宽绿色电力
认购渠道,为降低碳排放提供便捷高效的途径。鼓励企业、个人
通过直接采购、电力公司代购、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等可核证方式,
— 8 —
参与绿色电力认购。加强出口型企业与上游绿色电力资源对接,
建立绿色电力认购渠道。
推动重点领域绿色电力应用。推进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绿
色电力替代。积极推进公共机构绿色电力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
用。重点在生产制造、数据中心等大型用电企业,组织开展绿色
电力大用户交易,鼓励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每年递增
10%。推进公共交通、物流、环卫等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配套
推进智慧充电桩建设,将充电桩及换电运营企业纳入绿色电力交
易体系。
创新绿色电力交易模式。各区充分发挥区域合作、对口支援
等协调机制作用,加强绿色电力资源上下游衔接,组织区域内市
场化用户积极参与全国绿色电力交易。搭建市内绿色电力交易平
台,鼓励各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开展跨区绿色电力交易。
探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交易,试点开展用户直接交易。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市经济和信息
化局、市机关事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委,北京电力交易
中心、市电力公司、首都电力交易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努力实施六大阳光工程
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北
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要求,新建建筑应使用光伏发电等太阳能技术,新建公共机构建
筑、新建园区、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0%。创新“+
光伏”综合应用模式,推进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
相融合,分区分类发展,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规范化管理、中心
— 9 —
城区精细化应用、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区规模化发展,确保光伏
发电项目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推广建筑光
伏一体化应用,加强城市更新领域光伏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
增光伏发电装机190万千瓦。
1.实施阳光园区工程。实施“产业+光伏”应用,在生物医
药、仓储物流、文化创意、汽车、电子等产业园区,大力推广分
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新建园区将光伏发电作为建筑、基础设施建
设的必要条件,推进既有园区和重点用能单位光伏屋顶改造,通
过智能化升级改造强化光伏发电应用,打造阳光示范园区。推进
顺义区、大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开发
试点工作。到 2025 年,新增阳光园区光伏发电装机达到 90 万千
瓦。(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各
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阳光惠民工程。大力支持新建居住建筑、居民利用自
有住宅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加强农村地区住宅光伏标准化管理,
推动农宅光伏发电应用。将光伏发电作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重
要内容,在电力设施更新中优先安排光伏综合应用。到 2025 年,
新增阳光惠民光伏发电装机达到 40 万千瓦。(责任单位:市住
房城乡建设委、市农业农村局,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阳光基础设施工程。重点推广交通、水务、能源等各
类基础设施领域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到 2025 年,新增阳光基础
设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 30 万千瓦。
推动“交通+光伏”应用。加快轨道交通车辆段、交通枢纽
等设施光伏发电建设,合理利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服务区
— 10 —
屋顶及隔音墙、边坡闲置空间,实施光伏发电工程。鼓励停车、
充电设施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在不改变停车用途、不影响周边环
境、不增加建筑功能的前提下,支持符合规划的露天停车场建设
光伏车棚,大力发展光伏智慧充电桩综合应用。
推动“水务+光伏”应用。在具备条件的新建自来水厂、再
生水厂同步实施光伏发电工程,具备条件的既有水务设施加快推
进光伏发电系统改造。
推动“能源+光伏”应用。推进垃圾焚烧厂、燃气电厂实施
光伏发电应用。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实现光伏发电应用尽用。
推动“生态修复+光伏”应用。将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作为
生态修复的新方式,推动关停和废弃矿区、垃圾填埋场等场景规
模化开发光伏电站工程。
(责任单位: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委、市经济
和信息化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实施阳光乡村工程。加强规划设计管理,推动光伏高质量
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推广“农业+光伏”,鼓励设施农
业配套建设光伏发电工程,加快延庆、平谷等农光互补示范项目
实施,建设低碳设施农业园区。推广“农村+光伏”,在乡镇政
府、村委会等村镇公共机构应用光伏发电,用光伏发电支持集体
经济薄弱村发展。到 2025 年,新增阳光乡村光伏发电装机达到
10 万千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实施阳光商业工程。将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纳入新建大型
— 11 —
商业综合体、商务建筑设计方案,支持商场、写字楼、宾馆、饭
店等建筑实施光伏发电工程。在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建筑
地方标准中明确光伏发电应用要求。到 2025 年,新增阳光商业
光伏发电装机达到 10 万千瓦。(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区人民政府
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实施阳光公共机构工程。新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市
属公共机构配套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推进市区两级既有公共机构
光伏应用改造,加快城市副中心、平谷区级公共机构光伏改造试
点工程实施。加快实施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等建筑光
伏一体化示范。到 2025 年,新增阳光公共机构光伏发电装机达
到 10 万千瓦。(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局、市教委、市卫生健
康委、市体育局、副中心工程办、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
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稳妥推进六大暖民工程
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
落实禁止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可再
生能源为主的多能互补供热模式应用。加快推动平原新城、生态
涵养区,以及新建建筑、新建设施热泵系统应用。新增供热项目
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推动燃气供热设施有序替代,实施一
批燃气供暖替代试点项目。
1.推进浅层地源热泵暖民工程。积极推动新建区域、新建建
筑应用浅层地源热泵供暖。大力支持浅层地源热泵在新建重点功
能区和新型城镇建设中的应用,鼓励适宜村镇煤改热泵供暖,鼓
— 12 —
励设施农业应用浅层地源热泵供暖,支持浅层地源热泵与太阳能
光热、蓄热多能互补应用。重点推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未
来科学城生命科学园三期等重大地源热泵供暖项目建设。到2025
年,全市新增浅层地源热泵供热面积 2000 万平方米。(责任单
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
城乡建设委、市农业农村局,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再生水源热泵暖民工程。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合理
利用污水资源,距离再生水厂5公里范围内的建筑优先利用再生
水源热泵供暖,重点推进通州碧水厂、东升科技园二期等再生水
源热泵项目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加强既有建筑、既有供热设施
存量替代,试点大红门地区博物馆群及配套服务区污水源热泵供
暖、小红门再生水源热泵与市政热网耦合供暖示范项目。到2025
年,全市新增再生水源热泵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责任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委,
各相关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中深层地热能暖民工程。按照取热不耗水、完全同层
回灌的原则,开展城市副中心、朝阳区、昌平区和延庆区等深层
地热供暖示范区建设,推动东南城区、良乡、小汤山、双桥、京
西北和凤河营等地热田向供暖转型,实现深层地热资源用途优化
整合。稳妥有序推进中深层井下换热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城
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中深层井下换热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动西集地
热开发利用长输供热工程和大兴采育地热集中供暖示范项目前
期工作。到 2025 年,全市新增中深层地热能供热面积 200 万平
方米。(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
— 13 —
委、市发展改革委,各相关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垃圾焚烧发电余热暖民工程。研究生活垃圾焚烧厂对
外供热方案,推动垃圾焚烧发电厂供暖功能改造试点,支持项目
升级热电联产转型。到 2025 年,全市新增垃圾焚烧发电余热供
热面积 200 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委、市发展改革
委,各相关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进空气源热泵暖民工程。持续推动空气源热泵在农村地
区煤改清洁能源项目中应用。鼓励在特色小镇等城镇地区因地制
宜利用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支持城市更新项目利用空气源热泵
供暖。到 2025 年,全市新增空气源热泵供热面积 500 万平方米。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市管理委、市生态环境局、市
住房城乡建设委,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进太阳能热水暖民工程。支持太阳能耦合供热应用。在
有集中热水需求的学校、医院、酒店等建筑中使用太阳能热水系
统。持续在农村住宅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既有太阳能
热水系统更新改造。到 2025 年,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建筑
面积 400 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市住房城乡建
设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推动氢能创新应用
坚持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方向,加快研究氢能制储运用体系
规划布局,推进绿色氢能在交通、分布式能源领域的示范应用,
推动氢能成为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的新路径。到 2025 年,
全市氢能年应用规模达到 2 万吨左右,加快提高绿色氢能利用比
例。
— 14 —
1.加快氢能制储运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绿
色氢能合作,推动京南、京北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建设,研究推
动内蒙古-北京风光制氢和长输管线运氢一体化示范,提升绿色
氢能保障能力。推动多元化制氢、一体化运氢物流、氢能研发制
造及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协同发展。开展绿色电力制氢示
范,研究推动垃圾填埋气制氢示范项目,加快提升绿色氢能应用
规模。推动氢能运输和储备设施建设,研究规划绿色氢能运输通
道,开展管道输氢可行性研究与线路规划,科学布局市内氢能储
存设施,推动建立氢能制储运标准体系。到 2025 年本市力争形
成 60 吨/天的氢能供应能力,不足部分由京津冀区域协调补充。
(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
发展改革委,房山等相关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氢能交通。发挥好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
会氢能示范工程效应,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供需匹配、
安全有序”原则,构建加氢站保障体系。以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
区为重点,聚焦大宗物资运输、渣土运输、物流配送、市政环卫、
通勤客运、公交等中远途、中重型为主的应用场景,加快研究氢
能汽车路权支持政策,推动氢能车辆替代。加快衔接匹配服务需
求、行车路线及运营场站等关键要素,研究制定相关标准,重点
在平原新城及辐射区域布局加氢站建设。充分利用延庆区既有氢
能交通设施资源,扩大氢能示范范围,打造多场景氢能交通综合
示范。(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
委、市公安交管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氢能示范应用。探索公共设施、企业园区、数据中心
— 15 —
等多种应用场景商业化模式,推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
化物燃料电池在热电联供、备用电源以及微电网等领域的应用,
开展移动式燃料电池充电装置试点,推动城市副中心供热保障中
心等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实施。加快研究评估燃气热电
联供机组、燃气锅炉房氢气掺烧技术可行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
下,积极探索在高安屯燃气电厂开展氢气掺烧示范试点。(责任
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
通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氢能产业应用综合示范。加快推动氢能研发、氢能制
储运、氢能交通、氢能综合应用等多层次示范,形成全链条集聚
示范效应。发挥大兴氢能产业园建设的辐射效应,大力推动氢燃
料电池交通产业链、氢能供应产业链及产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带动周边区域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昌平氢能技术研发基地,
大力推动电堆、双极板、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碳纸、
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领域氢能技术研发示范,建立多层次
氢能科研平台,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责任单位:大兴、
昌平等相关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生物质能高效利用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与城市废物协同治理,推动大兴安
定、顺义三期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投产,加快推进通州可再生能源
二期等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前期工作。研究推动农林废弃物与生活
垃圾的协同处理,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厂发电能力。完成高碑店、
小红门等 5 座再生水厂污泥沼气发电工程建设并网。充分利用餐
厨垃圾等城市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处理,推动沼气发电工程建
— 16 —
设。到 2025 年,全市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 55 万千瓦。(责
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
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有序推进风电项目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加强风貌管控,创新风电建设模式,在充分
开展前期论证,避免对居民、生态、景观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在
中心城区以外的低碳园区、工业厂房等场景,试点推进风电分布
式就近开发。科学有序推动青灰岭集中式风电项目在周边区域扩
容。积极推进老旧风机改造升级,提升发电能力。到 2025 年,
全市风电装机规模达到 30 万千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各有关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水电设施更新改造
充分利用水利资源,结合潮白河、永定河常态化补水,建立
水电联调机制,加快实施密云白河、门头沟上马岭、下苇甸等既
有水电机组更新改造,恢复发电能力 6.4 万千瓦。加快推动官厅
-怀来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开展门头沟等抽水蓄能项目可行
性研究,积极谋划抽水蓄能设施。(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市水务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各有关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重点区域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应用
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智慧融合应用,将可再生能源利用作
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性内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谋划,
推动各类重点功能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多能互
补、智能互联、综合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强化区域能源系统
协同管控,实现分布式能源友好消纳,率先推进重点区域能源绿
— 17 —
色低碳转型。
(一)实施中心城区可再生能源精细化发展
统筹可再生能源应用与城市风貌管控协调发展,结合城市更
新和存量空间高效利用,推进老旧小区、传统商圈、老旧厂房改
造中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推动燃气供热更新替代,在不影响核
心区、文保区等区域老城风貌的前提下,推进城市更新领域高标
准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新建建筑优先使用光伏发电、地热
及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聚焦新建片区,推动综合能源应用,建设
丰台总部基地、海淀北部医疗中心、孙河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可再
生能源耦合供热项目。(责任单位:东城、西城、朝阳、海淀、
丰台、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严格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能源设施建设要求,新建区域原则
上不再建设独立燃气集中供热设施,大力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为主、化石能源调峰的低碳供热设施。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北
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安装光伏设施作为强制性
要求,力争实现新建建筑光伏发电全覆盖。在张家湾、宋庄、台
湖等特色小镇打造一批绿色低碳样板,加快建设城市绿心三大建
筑及共享空间、六合村能源站等多能互补供热项目,积极推动通
州区东南部中深层地热试点项目落地实施,探索区域可再生能源
综合服务商业模式。到 2025 年,城市副中心本地可再生能源利
用比重达到 20%以上,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达到 450 万平方米以
上,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达到 10 万千瓦。(责任单位:城市副中
心党工委、市机关事务局、通州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18 —
(三)推动平原新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
充分发挥平原新城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推动新建园区、新
建建筑、新建设施可再生能源多场景高水平应用。新建建筑全面
推广光伏应用,大力支持既有建筑光伏应用改造,加快推动建筑
光伏一体化等新技术应用。全面推广地热及热泵系统耦合供热模
式,新增供热设施原则上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聚焦新建片区,大
力推动智慧能源、综合能源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动大兴氢
能示范区低碳项目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首医大二期等新建
公共机构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责任单位:顺义、大兴、昌平、
房山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生态涵养区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发展
统筹生态建设和能源转型,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综合应
用。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应用,利用分布式光伏补充郊区配电网
供电能力。加强可再生能源供热在村镇地区应用,推进压减煤炭
使用量。研究推进生态涵养区生物质能资源能源化综合利用方
案。加快推动延庆八达岭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微电网项目实
施,加快密云区等矿山修复光伏利用工程建设,加快平谷农业中
关村设施农业可再生能源应用,全面推广农村公共机构光伏利
用。(责任单位:昌平、房山、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
庆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打造可再生能源特色应用示范区
1.率先推动北京“双枢纽”临空经济区能源绿色转型。探索构
建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以分布式能源系统为主的新型能源基础设
施体系,建立组团式地源热泵、楼宇式地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等
— 19 —
可再生能源供能分区。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试点光储直柔技
术,推进物流仓储、商业办公、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光伏应用同步
规划设计,同步建设使用。推动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可再生能源应
用改造升级,加快光储充一体化应用,推广综合能源服务。加快天
竺综合保税区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推进新国展同步应用
可再生能源。到 2025 年,北京“双枢纽”临空经济区新建区域实
现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不低于 20%。(责任单位:大兴国际机
场临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大兴区人民政府,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
济区管理委员会、顺义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三城一区”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示范区。依托未来
科学城“能源谷”建设,推动能源技术创新与新场景示范应用联
动,以生命园科学园三期项目为先导区域,建设以可再生能源新
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综合能源系统。打造怀柔科学城先进能源创新
平台,加快推进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重点项目光伏等可再生能源
综合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领域突破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与创
新应用。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园区综合应用可再生能源,加强重点
实验室、科研院所等与园区企业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推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可再生能源应用提质升级,重点在台
湖、马驹桥等新增拓展区建设分布式综合能源中心,新建厂房落
实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 50%的要求。(责任单位:未来科学城
管委会、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市科委中关
村管委会,各区人民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按职责
分工负责)
四、推动重点行业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
— 20 —
各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本行业可再生能源发展,组织协调推动
本行业可再生能源应用工作。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碳达
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衔接,研究明确重点行业可再生能
源替代行动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并纳入碳达峰、碳中和督察考
核体系。
(一)加快工业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
按照“一区两带多组团”的高精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规划
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将可再生能源应用
要求融入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络汽
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应用,明确太阳能、
地热能等重点品种应用技术和指标要求。研究新增产业项目可再
生能源应用指标体系,明确工业建筑、设施可再生能源耦合应用
指标要求,实施既有产业建筑、设施可再生能源应用改造工程。
到 2025 年,实现新建产业设施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 20%,
符合条件的既有产业设施基本实现可再生能源应用改造。(责任
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
负责)
(二)全面实施建筑行业可再生能源应用
依据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研
究制定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地方标准,制修订《超低能耗公共建
筑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化建筑可再生能源
应用要求。加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能力建设,组织编制建筑光
伏系统设计、可再生能源供热应用设计等图集。提升工程咨询、
— 21 —
规划设计等工程服务机构的可再生能源服务水平,研究将可再生
能源咨询设计能力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在设计方案审查过程中强
化可再生能源应用评估,确保落实国家及地方标准要求。将可再
生能源应用作为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评定的条件。按照因地
制宜原则,在城市更新、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中同步实施可
再生能源替代工程,实施抗震节能改造农宅光伏发电应用工程。
到 2025 年,实现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装机比重不低于
60%,新建公共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 50%。(责任单位: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
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交通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提升
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评估,明确轨道交
通、城市道路等设施和配套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和技术模
式。组织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主体制定可再生能源应用方案,加快
实施交通行业绿色低碳提升工程。加快研究制定交通枢纽、微中
心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指南,在规划阶段明确可再生能源融合
应用要求。坚持“宜电则电、宜氢则氢”,加快充电桩、加氢站
布局建设,实施交通运输工具脱碳更新工程。到 2025 年,新建
交通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不低于 20%,全市新能源汽车
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 200 万辆。(责任单位:市交通委、市经济
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京投集团、首发集
团、京港地铁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农业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
编制设施农业可再生能源应用指南,明确设施农业中可再生
— 22 —
能源规划设计、建设用地的要求和技术路径,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在新建设施农业中将可再生能源作为保障农业生产和能源供应
的优先选择,重点实施新建高效设施农业可再生能源应用工程。
组织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工程,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
地热及热泵供暖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并结合分散式风电、沼气发
电应用建设多能互补系统。(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
自然资源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扩大可再生能源供暖规模
加强新建和改(扩)建供暖项目可再生能源应用审查,确保
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加强可再生能源调峰热源建设,鼓励
用户侧改扩建供暖系统应用再生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
源供暖技术。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技术规范,优先使用
可再生热源补充热网负荷,持续提高城市热网中可再生能源比
重。加快推动热源侧蓄热设施建设,提高燃气电厂智慧调节能力,
推进热电解耦。实施京丰燃气电厂等绿色电力蓄热锅炉示范工程
建设,拓展绿色电力供热应用范围。到 2025 年,全市新增供热
系统绿色改造供热面积 1000 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市城市管
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
责分工负责)
(六)率先实施公共机构和市管企业可再生能源替代
落实可再生能源优先理念,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体育
场馆等率先垂范,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广力度,广泛传播绿
色低碳文化。在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审批环节,开展可再生能源
应用评估,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地源热泵和分布式能源等技
— 23 —
术综合应用。组织实施市区两级既有公共机构可再生能源改造
工程。组织市管企业率先实施可再生能源专项替代行动,市管
企业在本市范围内所属建筑、基础设施实现可再生能源应用尽
用。在京中央企业和市管企业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制定
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开展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鼓励
民营企业强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到2025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公
共机构可再生能源应用全覆盖,市管企业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
达到20%左右。(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局、市教委、市卫生
健康委、市体育局、市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创新驱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攻关力度,完善可再生能源创新链,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水
平持续提升。
(一)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攻关力度
加快钙钛矿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制备及产业化生
产技术研发,加强光伏发电组件与建筑材料一体化技术创新与示
范。支持干热岩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中深层地热供暖技
术创新。推进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新型电解水设备研制,加
快碱性电解水、质子交换膜、SOEC 等绿电制氢技术,氨及甲烷
等电制燃料制备技术研发,持续加大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产品
研发投入,加快前沿技术迭代。创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
电力电子装置的电力系统稳定理论、规划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
推动智能柔性电网建设。在城市副中心等区域推进分布式智能电
— 24 —
网试点,强化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智能互联应用。(责任单位: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怀柔
科学城管委会、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各有关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培育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储能、柔
性网络等先进能源技术和互联通信技术,推进可再生能源与现
有城市能源设施体系智慧融合,推动电网、燃气管网、热力管
网等能源网络智能升级,有序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高效灵活
接入与生产消费一体化。推进新建区域、既有园区综合能源示
范项目建设,强化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系统协同互补,推广
可再生能源优先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推动可再生能源与人工
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化、联
网化、共享化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推动可再生能
源与电动汽车融合发展,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实
现车电互联。(责任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
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电力公司,各有关单位等
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可再生能源创新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机构
集聚效应,培育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生态链。鼓励市场主体
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具有行业前景和技术趋势的前沿能源技
术。通过产学研展洽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转
化对接。加大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鼓励各类院校开设可
— 25 —
再生能源相关专业学科并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完善可再生
能源领域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造就一
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责任单位:市科委
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监管局,未来科学城管委
会、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
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水平
聚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加快推
动超低风速风机关键零部件、智能电网、建筑一体化建材等高精
尖产业布局。以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为依托,提升燃料电池电堆
及相关零部件研发与生产能力,打造北京氢能高端制造集群。以
中关村房山园、昌平区为载体,重点推动新型储能系统集成等技
术突破,打造北京新型储能产业基地。强化产品认证行业人才和
技术要素供给,积极参与构建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标准、检
测、认证和质量监督组织体系,支撑全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提质升
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领域标准制定,推进标准
体系、合格评定体系与国际接轨,促进认证结果国际互认。充分
发挥可再生能源领域央企、上市企业、设计院所集聚效应,强化
企业资源开发、设计施工、投资建设、运维服务、检测认证等领
域的服务和资源衔接,支撑企业参与国内外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
利用。(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大兴区人民政府、北京经济
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管理机制
— 26 —
加强政策和规划融合衔接,强化目标引导,加快健全完善适
合北京城市特点的规划政策环境,建立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
监管、任务落实全链条管理体系。
(一)健全法规政策体系
推动可再生能源地方立法和配套政策制定,强化约束、明
确责任,加快建立适合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法规政策体
系。研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指标适时纳入本市高质量发展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光伏发电、地热及热泵高质量发
展实施意见,强化可再生能源政策与相关领域政策衔接。加强
政策引导,积极支持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创
新应用。加快研究制修订建筑光伏一体化、井下换热等重点领
域地方标准,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市
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市场监
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规划衔接
强化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推动可
再生能源开发与城市建设融合,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的规划体系。新建区域和重点功能区域编制可再生能源利用专项
规划,加强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各级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将可再生能源应用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级国土空间规
划、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和相关专项规划,并逐步转化为约束性条
件。研究在规划图则中明确光伏发电、地热及热泵系统应用要求,
将可再生能源应用所需的设施空间、建设形式、城市设计等要求
纳入规划体系。统筹好空间资源、项目开发时序等要素,积极开
— 27 —
展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案研究,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强化北京与资
源丰富省区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建设规划协调联动,推动市场与
资源一体化发展,加强华北及周边区域输电通道规划布局研究,
推动电力通道规划建设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
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目标引导机制
系统评估各区可再生能源资源,充分结合区域功能定位、产
业发展特色和开发利用条件,科学设定各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目标引导机制和指标体系,健全可再生能源计量、监测和统计体
系,明确市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重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
责任权重,并按年度公布开发利用进展。建立目标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国家政策、本市双碳任务情况开展动态调整。加强市区联动,
各区负责推动市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
化交易工作,市级统筹协调华北区域外购及京津冀集中式分摊可
再生能源电力应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的协同,落实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
消费的要求,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与节能目标责任评价
考核的衔接,进一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可再生能源应用减排量核
算方法。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和节能审查中强化可再生能源
应用情况的评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
市统计局,各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建立消纳责任考核体系,加快完善区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
权重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研究明确区级、市场化用户可再生能
— 28 —
源电力消纳权重指标体系,将承担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责任落
实到市场主体。强化电网企业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主体责任,明
确购电量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最低比重控制性目标,确保绿色电力
指标落实。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协调调度机制,加强预警监
测。鼓励区级政府制定促进绿色电力消纳的支持政策, 积极扩大
绿色电力消纳规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
市生态环境局,各区人民政府,国网公司华北分部、北京电力交
易中心、市电力公司、首都电力交易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管理,明确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
规划和建设管控标准,避免对城市风貌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充
分做到生态友好、风貌融合、安全可靠。各单位严格按照国家、
行业及地方标准,规范开展项目设计和建设。进一步明确并网程
序和时间要求,强化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并网监督。牢固树立安
全发展理念,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项目,严格按照电力、热
力行业安全管理有关规定,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特别是对氢
能、储能等新型能源设施,严格落实属地、行业的监管责任和企
业主体责任。(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局等
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强方案实施保障
加强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建立动态优化调整机制,确保各
项任务顺利实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 29 —
增强方案引导和约束功能,强化方案与碳达峰、碳中和“1+N”
政策体系,以及生态环境、城市管理、重点功能区等市级专项规
划协调衔接。建立健全会商与协调机制,将重点任务细化分解落
实到各区、各有关部门和重点能源企业,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
部门组成方案落实调度专班,按年度开展调度协调工作。
(二)细化任务落实
鼓励各区政府制定本区域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明确可
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任务和推动措施,并配套制定支持政策。建
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要求动态更新主要
任务和重点工程。
(三)加强监测评估
开展方案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
题、制订对策。加强第三方独立评估,提高方案实施评估工作的
客观性和科学性。开展本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勘察评价,并推动信
息共享。
(四)扩大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层次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宣传活动。
围绕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典型案例组织开展培训交流。组织可
再生能源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广大市民优先利
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让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营造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

本文转载自发改委,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 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氢能是高碳排放领域大规模脱碳降碳重要途径

    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绿色低碳发展。5月28日,国企发现与发明论坛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上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从结构减碳、工艺降碳、源头净碳、技术负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石油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 稳油增气、结构减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能源需求还将…

    2023年5月29日 创业分享
    14300
  • 年产氢气16亿标方!全国首套100%石油焦制氢联合装置全面投产成功

    1月14日,中油工程成员企业寰球工程公司承建的广东石化项目石油焦制氢联合装置B系列开车运行并产出合格氢气。此前装置A系列于2022年11月16日投产成功已正常负荷运行64天,标志着全国首套100%石油焦制氢联合装置全面投产,满足业主其他联合装置的物料需求。 广东石化项目石油焦制氢联合装置由寰球工程公司PC总承包、寰球吉林化建负责施工,北京项目管理公司负责监理…

    2023年2月8日
    21700
  • 德国升级氢能战略 绿氢目标翻番

    7月26日,德国联邦政府通过新一版的国家氢能战略,希望加速德国氢经济的发展,以帮助其实现2045年气候中和目标。 德国正在寻求扩大对氢能作为未来能源的依赖,以减少钢铁和化工等高污染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三年前,也就是2020年6月,德国首次发布国家氢能战略。 绿氢目标提升一倍 新一版的战略发布是对原有战略的进一步更新,主要包括氢…

    创业分享 2023年8月7日
    8900
  • 氢能重型卡车市场蓄势而起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认真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持续有力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上市企业 2024年5月6日
    4700
  • 《Science》发文:天然氢气——金氢

    金氢是天然氢,天然存在于地壳的某些区域中。 金氢的储氢估量十分巨大,可能像石油天然气一样分布世界各地,足以满足人类千年的能源需求。 金氢的形成受地质条件限制,具备多种产生途径,年产估量惊人,是真正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世界上已有多家商业单位已经或计划开展深井钻探工作。 土耳其Chimaera山上的甲烷和氢气渗漏已经燃烧了几个世纪。 01 根据颜色命名的氢 氢能…

    2023年7月17日 上市企业
    123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