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制备技术争鸣:SOEC前景几何?

本报记者 李哲 上海报道

随着氢能产业的持续火热,绿氢制备衍生出多种技术路线,逐渐形成“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

当前大量采用的碱性电解槽技术因其较低的价格成本迅速占领市场,而应用贵金属的质子交换膜电解(PEM)技术则因其对间歇性电源适应性高成为风光储能的新宠,同时,固体氧化物电解(SOEC)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4月25日,上海翌晶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翌晶氢能”)的SOEC电堆自动化产线在上海下线。《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翌晶氢能方面获悉,本次下线的SOEC电堆产线产能达100MW,可兼容多种型号电堆生产。

绿氢迎来发展机遇期

氢能作为一种优质的二次能源,具备清洁零碳、可再生等优势。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氢能可在多种场景替代汽油、柴油、天然气等能源,促进工业、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同时,绿氢使用风电、光伏作为清洁电源制取,是优质可再生能源。

目前,氢作为能源应用的程度不高,主要作为工业原料使用。未来,随着各国大力推广绿电制氢和氢能应用,氢能有望实现大规模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氢能受到的关注度同样居高不下。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均发布了与氢能相关的产业配套政策。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3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达到1.8亿吨。

自2019年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从我国各地已公布的规划目标来看,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规模有望达到7000亿元。

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四个环节。其中制氢属于上游环节,是推动氢能产业链整体大规模发展的关键。

记者了解到,氢气制备方式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三类。其中,从产能现状来看,全球氢气产能以化石燃料制氢为主,占据了2021年产量的80%以上。

然而,通向碳中和的道路上,绿氢的发展无疑将更受关注。业内人士指出,绿氢是零碳排、可持续的“终极路线”,它的规模化应用还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去综合推动降本。

从国内市场现状来看,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统计,2022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量达到722MW(含出口,不含研发样机),同比大幅增长106%。今年一季度,从招标量来看,国内氢电解槽招标量预计达到452兆瓦,相当于2022年全年出货量的60%。

据IEA预计,2023年全球制氢电解槽新增装机4.1GW,同比增长356%,产能将达到21.5GW。

技术孰优孰劣?

“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包括碱性电解(ALK、PEM、SOEC)和阴离子交换膜电解(AEM)。其中,目前碱性电解技术在国内的应用量较大,PEM技术次之,而SOEC和AEM技术多处于研发阶段。”翌晶氢能总经理刘青向记者介绍道。

谈及上述四种绿氢制备方式的优缺点,相关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电解槽是制氢的核心设备。碱性电解技术成熟、设备成本低,但其对间歇能源的适用性不强,运维成本高,理论效率低于PEM、SOEC等路线;而PEM技术制氢效率高,同时对间歇性电源适应性高,但其因为需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导致设备成本居高不下;SOEC技术路线同样具备较高的理论效率,同时可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但因为其采用高温反应环境,无形中加大了研发难度。

目前,国内的SOEC技术方案研发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4月25日,翌晶氢能的SOEC电堆自动化产线在上海下线。该产线产能可达100MW,可兼容多种型号电堆生产。

刘青向记者介绍称:“翌晶氢能此次推出的SOEC电堆产品具有可逆化特点,既可以制氢,也可以通过氢气发电,并且通过采用镍材料,摒弃了贵金属带来的成本压力,通过高效的电解效率,可以实现单台产氢量10000Nm3/h。”

记者注意到,SOEC电解槽是在高温状态下将水蒸气电离生成氢离子和氧离子,分别在电极上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其反应温度通常在 600摄氏度以上,适用于产生高温、高压蒸汽的光热发电系统。

谈及SOEC落地,一位曾经参与SOEC研发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十年前我就在从事SOEC产品的开发,但最终因资金问题无奈放弃。SOEC的难点在于高温导致的电池材料研发,我国在SOEC这条技术路线的储备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我此前参与SOEC产品制造还是手动装配,自动化生产可以提高产品一致性。希望借助当前火热的氢能市场可以对SOEC技术路线形成推动效应。”

当前我国电解水制氢市场中,碱性电解槽用量占据绝对优势。记者了解到,国产碱性电解槽价格保持在2000~3000元/kW,PAM电解槽价格则达到7000~12000元/kW,而翌晶氢能此次推出的SOEC电解槽价格同样达到了1万元/kW。

提高电流密度是降低电解槽设备单位投资成本的关键因素,但电流密度的提升通常伴随着电解槽电压的升高,从而导致电解效率下降。PEM、SOEC方案可以实现更高的电流密度和更低的电压,降本增效的潜力优良,未来技术成熟后存在替代空间。

谈及价格,刘青向记者表示:“我们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够加入到SOEC的研发之中,我国氢能发展空间巨大,未来随着SOEC技术的应用,产品价格也会随之降低。”

(编辑:董曙光 校对:颜京宁)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发布者:xhbeijing,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ngtx.cn/archives/6612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3年4月28日 14:52
下一篇 2023年4月28日 14:59

相关推荐

  • 国氢科技发布“氢腾”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产品

    8月2日,国氢科技发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产品发布会暨“氢进万家”课题启动会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隆重举行。会议以“创零碳经济,享清洁生活”为主题,正式推出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氢腾”品牌发电燃料电池和空冷燃料电池产品,并正式启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课题。 济南市委常委、济南起步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斌,…

    2023年8月2日 上市企业
    25100
  • 破解氢气储运“卡脖子”难题

    氢能产业爆发将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氢能,被认为是“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汽车,也被认为是氢能产业化的突破口,被寄予厚望。 “氢能电池、氢能汽车是公认的战略新兴产业,这是一轮重大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曾表示。 然而,前途光明,道路却十分崎岖。据媒体报道,2015-2017年,国内总计生产了燃料电池乘用车、客车、专用车1911台,在我国…

    前瞻报告 2023年2月11日
    55000
  • 江苏:“氢”风劲吹,绿能领航

    在张家港的街头,你可能会遇到这种特别的公交车:它们不“喝”油,只加“氢”。进站10分钟,就“能量满满”重新出发。这背后是江苏氢能产业的“硬实力”:去年全省氢能产业链开票销售额就已高达340亿元,稳居全国第二。截至目前,江苏氢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38万件,位居全国第一。 应用场景“百花齐放”,氢能融入日常生活 在张家港的街头,70多辆氢能公交车每日穿梭…

    2025年9月1日 前瞻报告
    3100
  • 中石化发布《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预计2060年氢能产业规模4.6万亿元

    本周各板块普遍上涨,申万(2021)公用事业行业指数上涨1.01%,环保行业指数上涨1.29%。公用事业板块中节能利用涨幅较大,上涨3.41%,环保板块中环保设备涨幅较大,上涨3.10%。

    上市企业 2024年1月2日
    24700
  • 豫氢动力中标商业化运营 2MW 热电联供项目

    近日,河南豫氢动力有限公司成功中标焦作煤业(集团)开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公开招标项目。 本次项目为国内氯碱工业首个将副产氢气作为能源加以综合利用的尝试。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覆盖周边燃料电池车辆用氢需求,同时为厂区解决 2MW 的供电以及约 7GJ/h 的余热回收,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企业大幅节能减排。项目投产后,企业预计每年减少 …

    2023年3月2日
    30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