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氢能5年内有望走入千家万户

长江日报讯(记者汪文汉 雷心蕊)1月1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时表示,氢能因为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是未来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赖以生存的能源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氢能5年内有望走入千家万户
    1月18日,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左)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

 

长江日报讯(记者汪文汉 雷心蕊)1月1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时表示,氢能因为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是未来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赖以生存的能源之一。

“我们在湖北省在武汉市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始全产业链的一些集成攻关。”杨春和介绍,氢能源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武钢等工业企业的副产品,另一部分来自光伏发电站,通过电解水的方式制氢,把氢气当做燃料储存起来。

武汉已有4座加氢站,但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氢能汽车以及氢能电池的需求量。“我们在研发计划中提出,将利用大规模储备的氢气做母站。”杨春和表示,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氢气压缩,并把大量氢气储存到加氢站旁。这种方式比过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油罐车运输液态氢气更安全。

“我乐观估计,5年之内,通过技术的升级以及氢能源相关知识的科普,老百姓会接受氢能用于日常生活。实际上它的扩散爆炸都是可控的,与天然气区别不大。”杨春和说。

面向未来,深地储氢是实现“双碳”战略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已经被列为“十四五”储能发展规划,是我国储能优先发展方向。氢能产业链相关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将成为新学科发展方向,电解水制氢、管道输氢、地下储备、加氢站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需重点攻克。

杨春和透露:“关于氢能的项目,我们已经得到了武汉相关部门的响应和支持。我相信明年就可以看到一些系统性的成果落地。”

本文转载自长江日报讯(记者汪文汉 雷心蕊),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氢天下立场。

(0)
xhbeijing的头像xhbeijing
上一篇 2024年1月19日 16:14
下一篇 2024年1月19日 16:23

相关推荐

  • 康明斯恩泽制氢基地投产,本地化产品助力中国氢能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作为清洁能源的氢能备受青睐。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氢能规划,央企、上市公司、中外合资企业等竞相加码布局氢能产业,且总产值规模将达近万亿元。 氢能发展,氢源先行。4月28日,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康明斯恩泽”)PEM制氢设备制造基地在佛山南海正式投产,首台本地化产品HyLYZER-1000上线,这是目前国…

    2023年5月8日
    22900
  • 重磅报告:绿电制绿氢是趋势,氢能产业链发展加速

    核心观点:绿氢行业高速发展,看好氢能产业链长期投资机会。氢能在工业、冶金、交通等领域应用广阔。在“双碳”大背景下,新能源蓬勃发展,配套绿氢项目就地消纳新能源电力有助于减少其对电网波动性影响,绿电制备绿氢趋势有望加速。我们预计 22 年全球电解槽新增约 1GW,26/30 年分别达到 30/127GW,22-30 年 CAGR=83%;对应电解水系统市场规模 …

    2023年6月6日 创业分享
    24200
  • 2023年制氢平准化成本更新:2030年开始绿氢成本将优于灰氢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年制氢平准化成本更新报告》(2023 Hydrogen Levelized Cost Update)显示,受通货膨胀和融资成本上升,2023年制氢的平准化成本(LCOH2)略有上升,但预计到2030年,在五个市场上,与灰氢相比,绿氢生产在边际成本方面将更有竞争力。 报告显示,到2030年,使用巴西陆上风电…

    2023年7月20日 上市企业
    19600
  • 东胜区委副书记、区长韩涛与三一集团氢能装备公司总经理饶洪宇一行座谈

    原创 东胜发布 东胜发布 12月26日,东胜区委副书记、区长韩涛与三一集团氢能装备公司总经理饶洪宇一行座谈,双方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洽谈项目合作。 座谈会上,韩涛对饶洪宇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鄂尔多斯高新区和东胜区的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有关情况。他说,鄂尔多斯高新区和东胜区产业基础扎实,营商环境优越,企业在鄂尔多斯高新区、东胜区投资…

    上市企业 2023年12月27日
    22800
  • 人民日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全球性贡献和机遇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开放竞争和互利共赢的发展逻辑。

    前瞻报告 2024年6月11日
    17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